在《短歌行》這首詩中,曹操曾表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而這,自然體現(xiàn)出曹操求賢若渴,希望可以招攬?zhí)煜氯瞬诺膽B(tài)度。當(dāng)然,在漢末三國時期,曹操也確實在身邊聚焦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謀臣武將,從而建立了強大的曹魏。不過,作為古代歷史上爭議較大的一位歷史人物,曹操在對待人才的時候,并非一直海納百川??v觀曹操的一生,至少有五位名士是被他所殺的。那么,問題來了,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名士,除了楊修,你還知道哪一個?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楊修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xué)家,弘農(nóng)郡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對于楊修來說,出身弘農(nóng)楊氏,為人恭敬、好學(xué),有俊才,知識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196年—220年),楊修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
作為曹操麾下的謀士,楊修的工作都讓曹操非常滿意。后來,楊修數(shù)次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在曹植與曹丕爭奪魏太子的事件中,楊修選擇了站在曹植的陣營中,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最終曹操選擇了曹丕作為魏王的繼承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史上,等到曹操冊立曹丕為太子之后,楊修有意疏遠(yuǎn)曹植,但是因為曹植畢竟是曹操的兒子,所以不敢過于明顯,還是保持了一定的來往密度。后來,曹操知道了楊修參與了奪嫡事件,頗為氣憤。而這,或許是曹操決定除掉楊修的原因之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楊修被曹操下令殺死。
二、邊讓
邊讓(?-193年),字文禮(一作元禮),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東漢末年名士。邊讓善于辯論,辭賦,年輕時便聲名在外。邊讓與汝南名士謝甄去拜訪名士郭泰,而郭泰對他們并不看好,曾私下對門人說:“這兩位年輕人英才有余,但并不入道,真是可惜了!”此外,邊讓還和陶丘洪、孔融齊名。
中平六年(189年),邊讓被朝廷任命為揚州九江郡太守,而邊讓并不認(rèn)為自己能做太守。初平二年(191年),天下戰(zhàn)亂不止,邊讓棄官返回家鄉(xiāng)(兗州陳留郡)。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進(jìn)入兗州,平定兗州黃巾軍,自領(lǐng)兗州刺史。而邊讓仗著自己的才氣,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輕視和貶低曹操。到了193年,曹操下令處死了邊讓。值得注意的是,邊讓被殺后后,陳宮、張邈、張超等兗州本地的士族非常不滿,從而聯(lián)合呂布背叛了曹操,這讓曹操差一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三、許攸
許攸(?-204年),字子遠(yuǎn),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人。東漢末年,許攸很早就和袁紹、曹操結(jié)交了。當(dāng)然,許攸一開始是袁紹帳下謀士。對于袁紹來說,麾下謀士眾多,這些謀士之間明爭暗斗,產(chǎn)生了巨大的內(nèi)耗,也成為袁紹敗亡的重要原因。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許攸因為家人被收捕,所以一氣之下背叛了袁紹,投靠了曹操。來到曹操大營之后,許攸為曹操設(shè)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于官渡。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曹操可以取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許攸自然起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來,許攸跟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許攸是被曹操麾下猛將許褚斬殺的。但是,實際上,在《三國志》等正史中,則沒有許褚斬殺許攸的記載。換而言之,許攸就是曹操直接下令處死的。
四、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吏、名士、文學(xué)家,為孔子的二十世孫。根據(jù)《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xué),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提到年少時期的孔融,很多人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孔融讓梨”的典故,這不僅是孔融謙讓品質(zhì)的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出其聰明睿智的一面。
漢獻(xiàn)帝時期,孔融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兹谠诒焙?,修城邑,立學(xué)校,舉賢才,表儒術(shù),頗有成績。后來,孔融兼領(lǐng)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的兒子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zhàn)數(shù)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對于孔融來說,喜歡結(jié)交賓客,并對曹操的征伐等事宜多次批評,言辭激烈,終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此外,孔融能詩善文,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逼渖⑽匿h利簡潔;六言詩則反映了漢末戰(zhàn)亂的現(xiàn)實。從這一角度來看,孔融被殺,自然令人感到唏噓不已。
五、崔琰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從兄,丞相曹操謀士。根據(jù)《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崔琰體態(tài)雄偉,相貌俊美,美須髯,師從于大儒鄭玄。東漢末年,崔琰最初跟隨冀州牧袁紹,拜騎都尉。曹操平定河北后,崔琰投靠了曹操,被后者任命為冀州別駕,遷丞相東曹掾。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和楊修一樣,崔琰不僅出自名門望族,也曾在曹操的丞相府工作。
并且,崔琰還教導(dǎo)世子曹丕,他的侄女嫁給平原侯曹植。曹操成為魏公后,崔琰擔(dān)任魏國尚書令,遷中尉。但是,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坐罪下獄,被曹操賜死。崔琰之死非常冤屈,因而歷朝皆有文人墨客為之伸冤。對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表示:崔琰高格最優(yōu),鮑勛秉正無虧,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貴“既明且哲”,虞書尚“直而能溫”,自非兼才,疇克備諸!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