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建文帝是被削藩引出的“靖難之役”推翻的,徹底改變了明朝的歷史。但鮮為人知的是,靖難之役爆發(fā)前,建文帝的忠良高巍曾經(jīng)提出了一個明朝版的“推恩令”——“南北諸王子弟易封”。
“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方案是讓藩王與子弟分開居住,北方藩王的子弟住南方,南方藩王的子弟住 北方。這樣一來,“分封而不錫土”的明朝藩王實際上就變成了朝廷的外派官員,藩王問題自然解決。
“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厲害之處在于短時間內(nèi)并不損害藩王的利益,很難激起“靖難之役”這樣的叛亂,堪稱明朝版“推恩令”。那么建文帝為什么沒有采納忠良之臣高巍提出的這個明朝版“推恩令”呢?接下來知秀網(wǎng)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首先要說明的是,建文帝沒有采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原因在史書中并沒有明確記載,本鬼接下來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姑妄聽之。本鬼認為建文帝沒有采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有三個原因:
第一,“南北諸王子弟易封”在短時間保護了藩王的利益,而這恰恰是建文帝不能接受的。從后來一系列削藩措施和“靖難之役”時的決策能看出,建文帝此人“不講武德”,想靠“偷襲”快速解決藩王問題。
第二,在西漢、西晉、明朝三個藩王問題較嚴重的大一統(tǒng)朝代中,明朝藩王是實力最弱的。但從紙面數(shù)據(jù)上講,任何一個明朝藩王都不具備單獨對抗朝廷的實力,因此建文帝并太不在乎藩王的反抗。
第三,高巍是遼州(今山西省左權(quán)縣)人、還是武官(前軍都督府左斷事)出身。而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基本都是文官出身的南方人,比如黃子澄(江西)、齊泰(南直隸)、方孝孺(浙江)等等。
如果建文帝采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那方案的提出者高巍必然深受重用,進而威脅到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的地位。建文帝會拒絕采納高巍的建議,恐怕與這些“空談誤國”的文人脫不了關系。
當燕王朱棣打進南京城的時候,高巍一樣自殺身亡,為建文帝盡忠而死。只不過與多少有點自作自受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相比,高巍算是真的“得非其主,可惜,可惜”。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