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孩子情緒的處理態(tài)度,
取決于我們對它的評價和解讀。
負面解讀必然導致負面處理方法,
只討論如何處理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你認為孩子正在亂發(fā)脾氣,
必然會想要懲治,壓抑也沒有用。
我們并不是說家長不能發(fā)火,
如果孩子做錯了,發(fā)火也是有理。
但問題是,孩子真的做錯了嗎?
他哭鬧情緒化,就是無理取鬧嗎?
【經(jīng)典說】
《理解孩子的語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
孩子不懂得對事情進行全盤的綜合考慮,也不知道要將事情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他不會深思熟慮,一旦有了情緒反應(yīng),就會立即受情緒控制而無法逃脫。
從另一方面來說,孩子傾向于賦予自己所經(jīng)歷的一切一定的意義,這是天性使然。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整合和詮釋自己所感知的一切,其依據(jù)就是自己擁有的那一點點信息。
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來觀察世界。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要對他的舉動妄下結(jié)論。
我們需要傾聽他的心聲,我們要努力弄清楚他經(jīng)歷了什么,明白他的感受。
我們雖然無法猜出孩子的腦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但可以做到不忽視孩子的感受。
如何傾聽孩子的需要并幫助他解開情感的癥結(jié)呢?
要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有機會通過哭泣、喊叫、顫抖的方式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情感,而不是想著讓他安靜下來。
哭泣、喊叫、顫抖都是表達痛苦、緩解壓力和重新獲得內(nèi)在力量的方式。
如果他啼哭不止,那他所需要的就是你的傾聽。
孩子的思維方式對成年人來說可能缺乏邏輯性,但他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
我們只有陪著他進行深入、全面的思考,才能真正幫助他,用一種與他不一樣的視角將他的處境解釋清楚。
【晴媽說】
上一篇我們講的是解讀自己,
這一篇講更加困難的:解讀孩子。
我們的最大問題在于經(jīng)驗太多,
遇事總?cè)滩蛔÷淙脒^去的套路。
孩子的最大問題在于經(jīng)驗太少,
遇事總按照一點點經(jīng)驗幼稚解讀。
請相信,許多沖突并不是誰的錯,
只是我們用套路去理解孩子的心。
孩子為什么有時突然被點燃?
是因為他們常為小事賦予大意義。
這個意義他們自己未必說得出,
也不是按照全世界的標準去衡量,
而是在他們內(nèi)心的小世界很重要。
他們把每一件事當作自我的驗證,
把每一樣失去當作失去全世界。
如果滿心期待的結(jié)果不能實現(xiàn),
對他們而言,是丟失了一個人生。
小孩子大致上一兩歲認識自己,
兩三歲開始形成對世界的看法。
對孩子而言,每一件事都是大事,
都是涉及到人生觀、世界觀的事。
他在隨時隨地探知自我和世界,
探知自我的范圍、世界的冷暖。
他始終在問:我是有能力的嗎?
這個世界我可以探索或者改變嗎?
所以孩子會為一點點小事痛哭,
對他而言,那是整個世界的崩潰。
他并不完全了解事物的因果,
會用魔力的方式填補邏輯的缺失。
他可能擔心父母永遠不再回來了,
可能擔心失去小東西會影響未來。
對父母而言,我們沒有心內(nèi)之眼,
沒辦法隨時了解孩子心里的邏輯,
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嘗試去尊重,
不要太急躁地按自己的邏輯定性。
孩子有他理解、解釋世界的權(quán)利,
也有嘗試自己主導事情的權(quán)利,
雖然結(jié)果不一定好,邏輯不一定對,
但這種嘗試的過程還是很重要。
我們成年以后是否敢于給出見解,
與從小到大得到的允許息息相關(guān)。
孩子不可能生來就理解所有事,
只有自我主導試錯才能學會理解。
重要的是,他嘗試感知這個世界,
這種嘗試沒有被嘲笑和批評壓制。
我們可以給孩子多一點空間,
允許他對這個世界幼稚的想象,
允許他肆意汪洋的情緒爆發(fā),
那只是不成熟,并不是故意耍賴。
早晚有一天他會學會現(xiàn)實的平庸,
喜怒波瀾不驚,事情見怪不怪,
他會失去那些改變世界的渴望,
也失去情緒力,變得像我們一樣。
只有到那一天,才感到童年可貴。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孩子仍是孩子,
一言不合就撲街,說明他們純真,
對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情感和期待。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