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賞三軍準備決戰(zhàn),到一時心軟放走劉邦,項羽在其中有何考量?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項羽能狠下心,做出坑殺秦軍25萬投降士兵的決定,就足以看出,他不是一個會被仁慈二字牽著鼻子走的人。
向項羽表忠心的章邯,是得到被封為雍王的保證的,在利益的推動下,這兩人已經(jīng)是一條船上的人了。而章邯的那群舊部下,并沒有得到既得利益或是保證利益的許諾,他們眷念在關中的家人,害怕因為自己投降的事實,無辜的家人會遭到秦朝廷的迫害。
將領和軍士們心不齊,在歷史上也是常見現(xiàn)像,也總會產(chǎn)生毀滅性的后果。塞滿軍士內(nèi)心的,從對家人的擔心,轉變成了對章邯的怨恨。秦國民風彪悍,投降本就是不得人心的決定。我們也可以從史料的記載中看出,這些秦國軍士一直都覺得,他們是被章邯騙進反秦聯(lián)軍的。
秦軍內(nèi)部的竊竊私語,最終還是傳進了聯(lián)軍耳中,因為秦國人和“六國人”天然的百年仇恨,這些情況被添油加醋地匯報給項羽。在沒有經(jīng)行調(diào)查的情況下,項羽輕率地下達了坑殺秦軍25萬投降士兵的命令。
當時的秦軍,只是出現(xiàn)了可能倒戈的苗頭,連倒戈的想法和計劃都還沒出現(xiàn)呢??紤]到不久后要進攻函谷關,如果在聯(lián)軍攻關時,秦軍如果突然倒戈,反秦大業(yè)可能會毀于一旦。項羽不敢像叔父那樣輕敵,也不愿看到反秦大業(yè)再度墜入低谷。對他而言,送這25萬人“回西方”是最穩(wěn)妥的做法。
“婦人之仁”的評價,并不太適合項羽。項羽是很懂得斬草除根的,就算是面對只能算是“可能”的威脅時,他也總會展現(xiàn)出最殘忍的一面,這可能與他一直想偽裝出來的仁慈有反差。
羽與范增疑沛公,而業(yè)已講解,又惡負約,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p>
時間線跳轉到項羽大封天下的時候,“亞夫”范增和項羽都還對劉邦保有戒心,又不愿意背上違約的罵名(先入關中者為秦王),就把秦國用來安置罪犯的巴蜀封給了劉邦。巴蜀之地的富庶程度遠遠比不上關中,而且相對閉塞。再把秦國封給章邯等三人,讓他們阻遏劉邦東進的道路,就可以杜絕劉邦爭霸中原的可能——項羽是這么想的。
明明懷疑劉邦,明明又下得了狠手,為什么不趁著鴻門宴這個良機將他鏟除呢?鴻門宴之前,項羽大賞三軍準備和劉邦決戰(zhàn),鴻門宴上,項羽又心慈手軟放虎歸山。項羽的想法為何會改變,為什么把已經(jīng)架在劉邦脖子上的刀,又放了下來呢?
考慮到自己本身就理虧
項伯和張良交情不淺,得知侄子明天就要與劉邦決戰(zhàn),當天夜里就跑到劉邦軍營里見張良,勸他在開戰(zhàn)之前逃走。在張良的撮合下,項伯和劉邦結成了口頭親家,后來又把劉邦的狡辯傳遞給項羽。
項伯對項羽說:“不要殺有功之人,否則必定遭到禍報。”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劉邦在反秦戰(zhàn)爭中也確實是有功的。
函谷關本來駐扎著一支強大的秦軍,被張良用計謀擊潰,關中也被劉邦的軍隊平定。按照劉邦的說法,他平定了關中,日日夜夜盼望項羽帶兵與自己匯合。他還封藏了秦國的寶庫,就等項羽過來取走。派兵鎮(zhèn)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諸侯的軍隊,沒有阻止項羽入關的意思。畢竟他就盼著聯(lián)軍入關,按照楚懷王的約定,立自己作秦王呢。
楚懷王之約。
就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周王室一樣,一個毫無實權只具有象征意義的天下共主,總是沒人敢公然挑戰(zhàn)的。
齊桓公、晉文公利用周天子行“尊王攘夷”之事,成就了霸業(yè)。曹操利用漢獻帝這個傀儡,奪取了中原。再插入楚漢戰(zhàn)爭時的事例,項羽驅逐并令人殺死義帝,引得劉邦披麻戴孝,率領56萬人的諸侯聯(lián)軍,向項羽追問義帝之死;劉邦項羽兩人在廣武間互相對罵之時,當劉邦數(shù)落項羽弒殺義帝之罪時,惱怒的項羽再也忍不住怒火,用腳踏弩射中劉邦的胸口……這些有名無實的東西,總是被別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不重視它的人,總會惹起天下人的怒火。
項羽被派去救援趙國,以至“后天下約”
楚懷王曾經(jīng)和包括劉、項在內(nèi)的楚國將領們約定:誰率先平定關中,誰就做秦王。這項約定影響頗深,我上文提到項羽不愿背負違約的罵名,而把劉邦封到巴蜀,就是約定產(chǎn)生的結果。
不談劉邦、項羽兩人究竟誰功勞更高,從事實上看,最先平定關中的,確實是劉邦。
章邯投降時秦軍還有戰(zhàn)斗力,此時反秦聯(lián)軍后勤補給苦難,軍中沒有足夠的糧食,就接受了秦軍的投降。作為秦軍投降的條件,項羽同意把關中封給章邯、太史欣、都尉翳這三個秦軍將領,根據(jù)史料分析,當時劉邦已經(jīng)平定關中的消息,可能還沒傳到項羽那里去。
而此時的劉邦正每天在關中做白日夢,他洋洋自得,自以為能做秦王,只等諸侯入關后給自己做個見證。沒過多久,項羽把秦國封出去的消息就傳了過來。
在劉邦看來,秦國是自己應得的,為了保住自己成為國王的機會,他才派軍隊據(jù)守函谷關,企圖阻止項羽入關。但這無異是用雞蛋碰石頭,等項羽仗著自己那40萬精銳,叫囂著要和劉邦決戰(zhàn)時,后者也只能怏怏地赴那場鴻門宴。
劉、項在鴻門宴前撕破臉皮,走到兵戈相向的地步,就是因為劉邦派兵在函谷關阻遏項羽。而劉邦派兵據(jù)守函谷關,本質上是保護自己的國家。
項羽在坑殺秦軍25萬降卒時,是沒和他們講太多道理的。在鴻門宴上,劉邦已經(jīng)是任人宰割的魚肉了,項羽為何不故技重施,用“不講道理”的手段忽視劉邦的功勞,乘機殺死他呢?項羽是不能這樣做的,讀者是否注意到,上文我稱呼項羽軍隊時的用詞是“聯(lián)軍”,答案就藏在這里面。
顧及到其他諸侯的看法
再插入項羽坑殺降卒的事,明朝文人王世貞的《短長說》記載:有人問范增為何不阻止項羽坑殺秦降卒,范增的說法是,當時秦軍已經(jīng)有所動搖,而且六國之人恨秦人入骨,特別是祖先被秦人坑殺了40萬的趙人,用這25萬人給趙國諸侯慰藉,連范增都覺得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項羽是要考慮聯(lián)軍中其他諸侯的想法的。
《易》曰:履霜堅冰至?!秴问洗呵铩吩唬撼情T失火,殃及池魚。項羽今天對劉邦舉起了屠刀,明天遭殃的那個會不會是自己?這是其他諸侯都要考慮到的事。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
秦軍25萬降卒,都是諸侯軍的敵人,項羽坑殺他們是不會遭到諸侯反對的。而劉邦呢?他本身就是諸侯軍的一員,如果項羽在不占理的情況下把他殺了,恐怕會失去人心,讓諸侯軍將領們?nèi)巳俗晕0?
為什么說項羽的軍隊是一支聯(lián)軍呢?從項羽和他叔叔起家時算起,看看這40萬的軍隊是怎么來的吧。
人人都知道一個概念:“8000江東子弟”,項羽叔侄最開始在會稽郡征集了8000子弟就渡江反秦了,不敢自立為王的陳嬰帶著兩萬軍隊歸屬項梁,后來黥布、蒲將軍等人又帶著軍隊來投奔。等這支聯(lián)軍到了下邳,已經(jīng)有六七萬人。這是楚軍的由來。
時間線再跳轉到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王離時,那些本該救援趙國,卻因為恐懼秦軍而作壁上觀的諸侯軍隊,它們的將軍在項羽破秦軍后都趕到楚軍營地,跪爬著去見項羽。巨鹿之戰(zhàn)項羽一戰(zhàn)立威名,他就變成了所有諸侯軍隊的老大,帶著他們追擊章邯,后來又入關。項羽本身率領的楚軍只有幾萬人,入關后變成了四十萬,是因為有巨鹿之戰(zhàn)后諸侯軍的加入,向關中進發(fā)時沿途也有諸侯軍加入。這是諸侯聯(lián)軍的由來。
那些將軍帶著軍隊加入了楚軍,就會把軍權全都拱手送上嗎?就算是把軍權交了上去,軍隊里的軍官們也要都換成項羽的親信嗎?這都是不可能的,聯(lián)軍合并在一起是因為有滅秦的共同目標,項羽因為威望最高做了大將軍,但他并不能直接控制每一支軍隊。
不只是諸侯聯(lián)軍派別林立,恐怕就連楚軍的內(nèi)部都是派別林立的情況。想要統(tǒng)帥這樣一支“湊起來”的隊伍,只能“以德”不能“以暴”。
把反秦戰(zhàn)爭獲得的成果,例如財富、人口、地位、疆土,分封給聯(lián)軍的將軍們,讓所有人都得到好處,讓所有人都心滿意足。同時在反秦戰(zhàn)爭的過程中,要盡量籠絡人心,所以屠殺了那么多人的項羽,遇到將領生病的情況,常流著淚去看望他。這就是“以德”。
項羽不獨占,是因為天下早就群雄割據(jù)
在不占理的情況下殺死劉邦,讓將領們?nèi)巳俗晕?,甚至激起他們的反對,這可能導致聯(lián)軍人心散掉。這就是以暴。
項羽的分封:例如瑕丘申陽這個人,本來就占領了河南地區(qū)(不是今天的河南省),又幫助楚軍過黃河,所以被封為河南王。又例如司馬卬本就攻占了河內(nèi)郡,又在反秦戰(zhàn)爭中多次立功,所以被封為殷王統(tǒng)治河內(nèi)地區(qū)。這兩個是十八路諸侯中的小角色,受封的國土也不大,但還是能和十八路諸侯王并列。其實項羽只是承認了他們對自己占領地區(qū)的主權,封他們做王只是做個順水人情罷了。
項羽不殺劉邦,是顧及其他諸侯的看法,項羽分封天下,也不是因為他沒有當皇帝的野心。這都是由于:一、當時天下早就是諸侯割據(jù)的局面了。二、他那四十萬大軍的本質是一支湊起來的聯(lián)軍。
殺劉邦會導致自己“威德”喪失,就無法組織諸侯們施行有利于自己的分封。但是不殺劉邦,任由他一步步發(fā)展壯大,也始終是放虎歸山,他總會變成一個威脅??傄獢嘁恢皇直?,斷左臂和斷右臂到底哪一個劃算?
鴻門宴上放虎歸山
優(yōu)柔寡斷是項羽的缺點之一,在鴻門宴上內(nèi)心如此矛盾的項羽,更是把這個缺點暴露無遺。
劉邦趕去參加鴻門宴,第一件事就是擺低姿態(tài)為自己辯解,宴會上緊張的氣氛得到了緩和。范增一心要除劉邦而后快,怎會放過這個殺一人而滅十萬軍隊的大好時機呢?他拿起了自己佩戴的玉玦三次,都在示意項羽早做決斷,項羽卻不作任何表態(tài)。
情急之下,范增找來項莊,讓他假借舞劍助興的名義,在酒宴上刺殺劉邦。項莊在酒宴上舞劍,心里只想著刺殺劉邦。項伯見事情不對勁,拔出劍來與項莊共舞,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找不到攻擊的機會。
張良見事情危急,就去找來樊噲救駕,樊噲又硬生生闖進軍帳,在這期間項羽什么都沒有做。他即不阻止想要刺殺劉邦的項莊,也不阻止一心要保護劉邦的項伯。任他們分出勝負,也任他們決定劉邦的生死。這就像一個面對困難束手無策的人,他索性什么都不做,只等著命運的裁決。
鏟除劉邦會讓諸侯們離心離德,這是自斷臂膀。不殺劉邦就是放虎歸山,總有一天會被他反撲。兩種選擇都讓人極其痛苦,優(yōu)柔寡斷的項羽做不出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保劉派和除劉派,哪邊能再造出一點有利于自己的聲勢,都有可能改變項羽的心意。造出鴻門宴上最后一波聲勢的人,是劉邦帶來參加酒宴的樊噲。
在一群大人物參加的酒宴上,樊噲這個沒人能叫得上名的小卒,帶著滿腔怒火闖了進來。項羽稱他是“壯士”,賜他一斗酒和一架生的豬肩。樊噲用盾牌當桌子,用劍當切肉刀,大口地吃起酒和肉。項羽問:“壯士,還能再喝嗎?”
樊噲就勢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道:“我連死亡都不躲避,怎會推辭這點酒?秦王專做大逆無道的事,他就怕不能讓每個人都被處斬和受刑,全天下都背叛了他。楚懷王和將領們約定:‘先入關的做秦王’,沛公率先平定關中,不敢私拿一絲一毫的財物,封藏府庫,帶兵回到霸上就等著將軍的到來。功勞如此之高,將軍反倒聽了小人的挑撥,想殺有功之人,這和秦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項羽答不上話,只是讓他坐下繼續(xù)用宴。酒宴成了這個樣子,氣氛已經(jīng)僵住了,所有的陰謀都不得不暫時中止。
沒過一會,劉邦假稱自己要上廁所,溜了出去,還叫上了樊噲。出軍帳后,樊噲讓劉邦趕緊逃走,劉邦還想著自己沒有和項羽辭別,樊噲說:“現(xiàn)在我們是砧板上的魚肉,而別人是宰割我們的菜刀,不要去辭別了!”劉邦一幫人就這樣溜走了。
等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雖然對劉邦極不信任,但事已至此,鴻門宴上劉邦任人宰割時都沒動手,現(xiàn)在他身邊有十萬大軍的保護,就更沒法拿他怎樣了。把秦國封給他,就等于是給自己設立了個強力對手。不把秦國封給他,也勢必要遭到怨恨和報復,項羽不會不知道這一點。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借口把他到巴、蜀那邊去。
有時成敗只在一念間,而歷史的走向也有它的偶然性。在鴻門宴上,劉邦在那么危急的情況下溜掉了。彭城之戰(zhàn)中,劉邦被楚軍包圍了三圈,突然狂風大作,巨大的石頭在風力的帶動下,砸得楚軍陣腳大亂,劉邦又一次溜走了。劉、項在廣武間對罵,項羽用弩射中劉邦胸口,卻沒命中心臟,劉邦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又例如韓信和一幫人犯軍法應當被斬首,前面的人挨個人頭落地,輪到韓信時,他四處張望,發(fā)現(xiàn)有特赦權的夏侯嬰剛好在附近,他又剛好用一句話就感動了夏侯嬰,保住了性命。
歷史有時就是“差一點”就被改變了。
鴻門宴上內(nèi)心矛盾重重的項羽,最終還是沒能做出選擇,事態(tài)的發(fā)展都被兩方的手下引導著。他只需要一個命令,就能讓三年后殺死自己并登上皇位的劉邦性命終結。只可惜他優(yōu)柔寡斷,抱著殺之亦可,不殺亦可的心態(tài),最后放走了劉邦,害死了自己。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