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的父親老來得子,對寶貝兒子卻一點都不溺愛,反而很嚴格。當馬丁考了全年級第二名時,父親不是表揚他,而是問“第一名是誰呀?”第二年,馬丁考了全年級第一名,當他美滋滋地告訴父親,自信滿滿地等待父親的贊賞時,父親看著試卷,關(guān)注點卻都落在做錯了的題目上,并指責馬丁的再次失誤。
父親明明想稱贊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卻總是羞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也許是性格敏感使然,也許是不想助長孩子的驕傲心理,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需要的僅僅是父母一句直接的表揚,這是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親疼愛與肯定的時候。
小時候的馬丁愛好是捏橡皮泥,并且技術(shù)不錯,還得到了媽媽的表揚,可是父親只簡單說了句“還行,手巧,隨我”。有一天,當馬丁在專心地玩著自己的橡皮泥時,父親要求他做作業(yè),但馬丁沉迷于捏橡皮泥而沒有注意到父親的“命令”。父親很生氣,直接拿起作業(yè)本扔過來,馬丁手上的橡皮泥全被作業(yè)本砸爛了。當時,馬丁非常憤怒,哭著把作業(yè)本給撕爛了。父親覺得很困惑,不知道馬丁為什么會這么大反應。他只有用打,來懲罰孩子的不聽話。
久而久之,馬丁只能用倔強和叛逆來對付父親。兩父子之前一輩子都在彼此否定。
人們常說“慈母多敗兒”,在中國式的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大多都是威嚴、強勢的象征,我們以為通過言語的犀利、身體上的懲罰,可以讓孩子在壓力中奮發(fā)圖強,變成一個自律優(yōu)秀的人。但是實踐發(fā)現(xiàn),父親長期的不理解與溝通不善,更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讓父子關(guān)系越走越遠,甚至只能到孩子長大成人,才能與父親冰釋前嫌。
在視頻的評論區(qū),網(wǎng)友們看到馬丁父子的相處模式,
也紛紛由此及彼,想到了自己與父親... ...
我們曾在萌芽研究所的微信后臺向3000多位粉絲做了一個調(diào)查,得到了兩個數(shù)據(jù)。
? 有80%的父親坦言,“工作太忙,自己并沒有多少時間去陪孩子,不是不想陪,而是沒有時間?!?/p>
? 有50%的父親反映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其實是少于一個小時的,有時候要加班,有時候要應酬,有時候不知道干了什么,一天就過去了。回家后,孩子都已經(jīng)睡著。第二天,孩子一早又出去上學,因此一天到晚都見不著孩子幾面。”
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歡一個比較極端的詞,叫“喪偶式育兒”,但很無奈的是,它真實反映了中國式家庭的典型特征,就是:全能的媽媽和缺位的父親。
在父親缺位的現(xiàn)象中,有三種典型的代表:
1. 認為不帶孩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
相信關(guān)注萌芽的爸爸們很少會這么認為,在這里我就不多說了。
2.認為孩子那么小,我什么都做不了,
等孩子大了再說吧。
在寶寶還特別小的時候,因為媽媽與家里的長輩對孩子的細致照顧,讓爸爸在“甩手掌柜”的路上越走越遠,產(chǎn)生了“我分擔不了什么,只會越幫越忙,還是孩子大一點了再說吧”的想法。
可等孩子真的到了可以和爸爸平等對話的這一天時,爸爸與孩子卻已經(jīng)失去了應有的親密信任的關(guān)系。此時,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甚至會覺得爸爸不懂自己,沒有共同話題,而失去和爸爸溝通的欲望。
3.認為我好不容易有時間去陪你了,
但你卻不接受我?
在活動的現(xiàn)場,有位小朋友的話讓我記憶猶新,他說,“希望爸爸可以不要總是罵我、打我?!笨稍谝慌缘陌职謪s說,“一般情況下,并不會打孩子?!睘槭裁磿霈F(xiàn)這種對立的感受?爸爸認為,管教孩子是為了孩子好,這是出于愛。而孩子則認為,爸爸打我就代表不愛我,因為被打的感覺很糟糕。
在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感受錯位的現(xiàn)象,因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人的感受不一定時時都相同。
有時候,當一方覺得“A”行為代表了愛,但另一方卻認為“B”行為才是愛的表現(xiàn),這種溝通不對等是造成親子關(guān)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就像對待榴蓮,喜歡的人視為珍饈,而不喜歡那股味道的人,則避退三舍。愛需要有效的溝通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對方才能接收到。
每個人的角色不一樣,有時很難讓對方也感受到自己的處境與想法。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拉近親子關(guān)系?也許,以下這五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溝通”秘方【1】,能夠幫你破解親子溝通難題。
肯定的言語+具象的表達
可以鏈接彼此的情感
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說肯定的話時,肯定的只是自己。
比如,“我做了那么多事情,為什么你不能和我一起做同樣的事情?”事實上,當我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這已經(jīng)起到了一個反面的效果,因為我們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辛酸的同時,也攻擊到了對方,這屬于一個反面的言語。更多時候,我們提倡的是一個從“我”的角度,實事求是地表達。
父母關(guān)系的和諧與否,關(guān)系到孩子對家庭的依賴,建議父母在生活中可以為孩子樣立好榜樣,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
或許可以嘗試這樣的溝通:
媽媽可以跟爸爸敞開心扉,“我很難過,因為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且辛苦的事情,我感到很辛酸 (從媽媽的角度)。但我也能理解你,工作那么忙也是為了家里的生計,這點我完全明白 (肯定爸爸的付出)。”而爸爸也需要跟媽媽表達自己的勞累、肯定媽媽的犧牲。
對于孩子?我們更應該主動溝通,并把話落到實處。
日常上,我們對寶寶不吝贊賞,“寶寶你真棒?!笨墒牵缓竽??事實上,對于孩子的點評,有時并不是一句稱贊就可以草草結(jié)束的,我們更需要把這些言語落地。舉個例子,寶寶畫了一幅很好看的畫,我們可以在肯定之余,把話語說得更具體一些“寶寶畫得真好(先肯定),這是一個圓弧形的線條,下筆很自然(具體的稱贊)?!?/p>
當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和天馬行空的想法時,我們都需要肯定孩子,這也是連接彼此的情感的途徑。
高質(zhì)量、全情投入的陪伴時間
可以避免當“迪士尼爸爸”
在美國曾經(jīng)存在一種普遍的但又誤導人的觀念,很多人認為好的為人父母的方式就是所謂的“迪士尼爸爸”——擁有光環(huán)、無比強大的迪士尼爸爸角色,總是能偶爾出現(xiàn)并和孩子們共度一段美好時光【2】。
但一點點計劃好的美好時間從來無法替代真正的、連續(xù)不斷的高質(zhì)量陪伴時間。孩子的茁壯成長不靠日歷上的赴約時間表來保障。孩子們需要大量和父母共處的時間和來自父母的關(guān)注,他們對與父母進行親密的、大量的交往的需求從未消失過。
在萌芽研究所的粉絲群里面,我們曾組織了一個“21天專門陪伴時間”的打卡活動(戳鏈接 -->你連15分鐘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嗎?)。這期間,也鼓勵爸爸參與,每天要抽出10-15分鐘陪孩子玩。關(guān)掉手機、iPAD、電腦電視。這段時間,孩子與爸爸單獨相處。做什么事情?——孩子說了算。
這是專門給孩子掌控的時間,孩子可以要求爸爸去陪他做一件事情,比如,一起踢場足球,玩木偶戲,甚至是打一打爸爸。沒有固定的模式,因為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多種多樣的。
一開始,參加活動的有1256個家庭,到了七天后,堅持的有335個家庭,21天后,堅持打卡的家庭剩下108個。這說明,每天抽出全情投入的時間是有難度的。但只要堅持到最后的爸爸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更加了解到孩子需要什么。
陪伴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并不是特地準備一天家庭日,一起出去玩,就可以“完成任務”的。
陪伴可以是發(fā)生在早上你跟孩子說再見的時候、一起參加講座的時候、甚至一起做一些比較瘋狂的事情,比如打水仗,玩機動游戲等等。這些想像不到的快樂,也許才是孩子真正喜歡的。
獨具匠心的禮物
可以走近孩子、增進安全感
什么是禮物?
有一些爸爸在出差的時候喜歡給孩子帶一些禮物,比如繪本、衣服、樂高或一些當?shù)氐男×闶?。但是不是“獨具匠心”的呢?其實不然?/p>
這段時間有部電影在各大影院上映,就是《美女與野獸》。電影中,貝兒的爸爸在每次“出差”回家時,都會帶上貝兒最喜歡的玫瑰花,既不是書,也不是衣服,而僅僅是一株小小的玫瑰。因為在貝兒心中,玫瑰對她的意義非常大。既是童年的回憶,也是對已故媽媽的思念,更是爸爸對自己的疼愛。所以對貝兒來說,玫瑰花是獨特的,有意義的禮物。
當孩子渴望什么的時候,家長嘗試去實現(xiàn)孩子的渴望,和孩子一起成長,告訴孩子,這份禮物是你精心準備的。無論是日記本,小卡片,抑或是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些都是讓孩子走近爸爸生活的方式。
與孩子同頻的有意義的行為
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被愛
活動現(xiàn)場,還有一個小女孩說,最恐懼的事情是父母不關(guān)心自己。其實,這種想法也是很多孩子內(nèi)心所恐懼的。
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明明在關(guān)心孩子,但孩子卻覺得“我不覺得你在關(guān)心我”?
這就是所謂的“行動不一致”。
我們很多時候“自以為的給予”,跟孩子希望我們給予的,往往是不對等的。因此,我們需要讓對方感受到充滿愛意的行為,讓我們的溝通與表達在同一頻率上。
比如,問一下孩子喜歡做什么、想做什么、我們可以做什么。父母不需要每次都自己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問問孩子想怎么樣,這是讓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一個方式。我們可以幫孩子解決問題,卻不能代替他們成長。因此,“孩子,我們可以一起做什么事情呢?” 換一種角色,讓孩子感受到平等,走近我們。我們在孩子的眼里能看到更多的期待。無論孩子想要看音樂劇還是踢一場足球,這都是在日常中我們可以慢慢積累的,跟孩子保持同步頻率。
創(chuàng)造身體接觸的機會
愛就要大方說出來
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出于東方人的內(nèi)斂與羞澀,我們更喜歡將感情“藏”起來。撫摸、擁抱或說一些溫情的話時,大多會覺得很肉麻。但在一個家庭中,我們需要一個觸機,讓親子關(guān)系可以走得更近。
當孩子正在哭泣的時候,跟孩子說“不要哭了”或去抱一抱孩子,讓孩子哭出來,哪一種更能安慰到孩子呢?我們這一代人,可能父母并不會這樣和我們這樣相處,但不代表我們沒有體會到的東西,我們的孩子是不需要的。很多時候,我們渴望這種愛的感覺,但是我們不知道怎么去表達。我們可以從“早安”“晚安”或擁抱開始,這些都是創(chuàng)造身體接觸的機會。
作為父母,我們不需要持證上崗,但通過學習,掌握一些實用有趣的溝通方式,讓愛意在家庭里流動,才更有可能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正向積極的人。
一個女人,經(jīng)歷了十月懷胎與分娩,孩子出生后,多了一個媽媽的身份,母愛似乎是骨子里便存在的。但爸爸并沒有經(jīng)歷過這些階段,甚至有時工作忙碌,更容易抽離爸爸這個身份。
所以,不是所有的男人天生都會當爸爸,但是所有的父愛都需要被激發(fā)。媽媽,可以做好橋梁的作用,作為連接孩子與爸爸溝通的紐帶,孩子也可以請求或要求爸爸陪伴。爸爸,只要你肯做并且愿意做,孩子會給你積極的反饋。
看見孩子、走近孩子,也許是父母一生都需要研究的課題。有時,只要一句肯定的言語、一些互相陪伴的時間、一份有心的驚喜、一個擁抱甚至是一個理解的微笑,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這些溝通小技能,你愿意現(xiàn)在就試試?
參考文獻:
[1] Templar, R. (2013). The Rules of Parenting: A Personal Code for Raising Happy, Confident Children,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FT Press.
[1] Chapman, G. (2009).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How to Express Heartfelt Commitment to Your Mate. Northfield Publishing. ISBN 1881273156.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