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殺傷力遠比文字大,特別是當孩子還小,只能從父母的言語中獲取信息時,暴力語言便成為傷人的兇器。
周末,優(yōu)媽去了一趟親戚家吃飯,當時侄子正在埋頭苦干寫作業(yè),過程相當“艱辛”:由于上課不認真,功課不會做,效率拖沓,左顧右盼,他媽媽反復指導數(shù)次后依然有點心不在焉。于是,他媽媽就來氣了,“你再不好好認真聽課,這些功課你都不會做,以后找不到工作,媽媽也不要你了!”,接著侄子就開始眼泛淚光,雙眼透露出了懇求......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多么重大的影響。這些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
我們要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在選擇怎么樣的表達方式和怎么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即便你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有聽明白你在說什么。
特別是在責備孩子的時候,父母原本并沒有太大的主觀惡意,最終的目的也是希望孩子能改錯、能變好、能乖。
但是,明明有 100 種跟孩子好好說話的方式,我們卻常常選擇了那種最帶刺兒、最羞辱的方式。
“中國少年孩子平安行動”組委會曾公布了一項內容為“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校園傷害”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81.45%的被訪小學生認為校園“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可見,孩子們怕的“軟”傷害遠勝過體罰、勒索、綁架、拐賣等“硬”傷害,在他們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軟性的“語言傷害”。
當孩子受到了“語言傷害”,便很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陰影,最終導致孩子從自卑的極端走向另一個爆發(fā)的極端——自殘或犯罪。
經(jīng)常遭受“語言傷害”的孩子多少有點人格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會出現(xiàn)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
01
相信很多家長都在有意無意中對自己的孩子說過下面的話:
“你不覺得丟人,我還嫌你丟人呢!你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做的!”
“就沒見過你這么笨的,白癡都比你強”
“你怎么不去死?沒用的東西!”
“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
“就知道吃!廢物!”
……
這些充滿了負能量和人身攻擊的語言,統(tǒng)稱為“語言暴力”。也許在一部分父母看來,這并不一種傷害,打罵孩子是恨鐵不成鋼,是為了他們好,別人家的孩子還懶得罵呢!況且,誰家孩子沒有被罵過,都是這么長大的,沒啥。
往往因為父母的這種想法,讓這些語言成為了孩子行兇的兇器。
大人的責罵,也許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孩子沒有成熟的三觀,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你罵他們是廢物,他們可能真的以為自己是廢物,而且一輩子都會這么暗示自己;你罵他怎么不去死,他們就真的認為爸爸媽媽痛恨自己,厭惡自己,然后真的去死。
更可怕的是,這些語言無論時隔多少年后再想起,心里依然隱隱作痛。
02
語言的暴力,是我們打著愛的名義,懸在孩子頭上的一把刀。不否認,在這把刀的修正下,孩子確實會變得很乖、很老實。
但是,這份乖巧和老實,真的是心甘情愿的嗎?不,這并不是來自于孩子內心的教養(yǎng),而是迫于父母的壓力,是內心經(jīng)受羞辱后的一種自我放棄。
用一句話來說:我們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
而且,常常受到語言暴力傷害的孩子,在情感表達上很容易出現(xiàn)障礙。畢淑敏在《家問》中有這么一段話,就非常清楚地闡明了這一點:
“在紛亂和丑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并習慣的待人處世經(jīng)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他們是那樣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為這就是人世間的模型,當他們走進社會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以不良家庭模式對待他人,將紊亂和不協(xié)調傳染到更遠的范疇。”
常常受到語言暴力的孩子,對人際關系更加敏感,甚至會有嚴重的交友障礙。他們很難輕易地接近一個人,信任一個人,很難有交心、親密的朋友。因為從小生長的環(huán)境讓他們懂得了一個道理:親密傷人。
越是親密的人,越有可能對自己說出惡毒的話,所以他們寧愿不去擁有。
03
人總會犯錯,重要的是知錯就改。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孩子做出改變,可以批評,但不可以謾罵。要知道,給孩子貼一個負面的標簽,用粗暴、惡毒的字眼傷害孩子的自尊,會給他們留下永不退去的陰影。
其實,只要耐下心、壓下火,學著去接納、去尊重,教好孩子的方式其實有很多很多,真的沒必要選這種簡單粗暴又兩敗俱傷的方式!
父母一時脫口而出的暴力語言,遲早有一天會讓孩子和自己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以,請收起自己的粗言暴語,好好說話,是我們?yōu)槿烁改缸钚枰逕挼幕竟Γ彩桥囵B(yǎng)一個健康孩子最好的方式。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