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只要負責自己的幸福就好。長大了,你會不會對我好?晚上睡覺前小福氣洗腳,因為手里忙著別的事,便讓不高興先生幫忙給小福氣擦腳。
不高興先生一邊給小福氣擦腳,一邊說:“兒子,爸爸現(xiàn)在幫你擦臭腳,等將來你長大了,我老了,你會幫我擦腳嗎?……”
這樣的問題,對于孩子來說明顯是個坑,因為無論怎么回答都是錯。
回答“會”,等于是讓孩子說謊,因為幾十年以后的事,年幼的孩子根本無法預料。他只是按照你的“期待”,給出一個你想要的答案。
如果這個答案被反復強化之后,那么將來等到你真的需要有人幫你擦腳的那一天,孩子如果不能無論千山萬水來到你身邊,他就變成了“不孝”。
回答“不會”,孩子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和認知,但這個答案又會打擊到爸爸的自尊心,心里不免會想“這個兒子肯定是個白眼狼,還這么小就變得自私。我對他那么好,將來也得不到回報……”
也許今后會一如繼往地對孩子好,但這種“好”的背后會有怨氣,在忍不住的時候就會說,“我對你付出的有多少”、“都因為你,我才……”
這樣的話一出口,再多的好都成了算計,讓孩子覺得你的付出都變成了蠅營狗茍,都像在計較自己的得失,并不是真心想要對他好。
所以,在這里奉勸爸爸媽媽們,不要問一些連你都不確定的問題,并以此考驗孩子對父母的愛。
否則最終只能換來一個“雙輸”的局面。
中國的孩子“父母在,不遠游”
不高興先生會回出這樣的問題,我一點也不奇怪。
想必他小時候,父母也是這樣問他。
不光是不高興先生,其實留心觀察,身邊好多的父母也會有意無意地這么問孩子。
比如,給孩子做了頓好飯,買了袋零食,甚至只是盯著他做了次作業(yè),也忍不住要問:“我對你這么好,你長大了會不會對我好?”
我知道,大家的初衷是想教會孩子孝順和感恩。
可是這樣一問,即便你對孩子再好,孩子心里也不見得會領情。
“養(yǎng)兒防老”是中國家庭的特色,當生孩子被當成了一項投資,就很難不去想回報。
前不久看到《廣州日報》上一篇《賣房送獨生女留學,如今女兒執(zhí)意遠嫁》的文章,就是典型“中國式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例子。
父母為了能讓女兒有一個美好的前程,不惜賣掉的房子,一輩子省吃儉用供女兒出國留學十年,但卻無法接受女兒畢業(yè)后嫁給外國人。
為了逼迫女兒回國,爸爸甚至用“斷絕父女關系”作為要挾。
可是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爸爸擔心,如果女兒不回國,“將來我們老兩口老了誰來照顧?”。
“父母在,不遠游”表面是孩子們的桎梏,背后卻是無數父母的焦慮。
父母的心里是有多缺愛,才會如此匆忙地讓孩子,用稚嫩的承諾來兌現(xiàn)他們將來的安全感。
連幾千年前的孔子也未能幸免,他周游列國的游學生涯,也是在他父母去世后開始的。
從小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中的孩子,一邊接受著父母提供的衣食住行,一邊又良心惴惴不安,生怕哪一天就會來一場清算。
膽小一點的孩子會想,“爸爸媽媽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要乖乖的他們才會愛我。將來我不能對他們不好。”
叛逆的孩子會想,“爸爸媽媽對我好是應該的,因為他們將來要依靠我養(yǎng)活。”
永遠18歲的媽媽
人最不能承受的重量,不是有形的重量,而是無形的“情”。
沒有人希望欠人情,沒有人希望背負著人情債。
即便是與你我最親近的孩子也一樣,他們也不希望欠你人情。
因為欠了就要還,要背負你的希望,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曾經覺得,養(yǎng)孩子就像放風箏。
線太短,怕他們飛不高,一松手,又擔心他們不回來。
可是,孩子到底不是風箏,而是一只小鳥。
小鳥最大的愿望,不就是自由地振翅高飛嗎?
所以,當小福氣憂心忡忡地跑來問:“媽媽,是不是等我長大了你就老啦?”
我很淡定告訴他:“不會,媽媽永遠18歲。”
開始他也不相信,但每次我都說的很誠懇,他便信以為真。
當然我不可能真的永遠18歲,只是既然當了他的媽媽,就不想讓他失望。
即便真的有一天會衰老會死去,但還可以努力保持18歲的心態(tài),并用行動告訴他,“你只要關注自己就好,媽媽有能力照顧自己。”
你自己幸福就好
仔細想想,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打足了算,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不會超過二十年。
二十年對于一個孩子的變化,是翻天覆地。
但對于成年人,不過是生命的四分之一。
所以,父母跟孩子相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孩子當客人。
把孩子當客人,關心但不過份溺愛,教養(yǎng)但不過份苛責。
客客氣氣,互幫互助,把父母子女的這場情份做足做好。
尤其,當你愛一個人,對他付出,你只要去做。
不要一直提醒對方,你付出是為了他,要他領情。
因為那個情太沉重,他會受不了。
何況孩子被逼急,一定會說,
“又不是我讓你這樣付出……”
是的,沒有人逼你付出——
每個人只要負責自己的幸福就好。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