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提出過“個體心理學”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對自卑感的探討,所以,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家庭教育理論。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最初的決定人類行為的力量,它存在于所有個體當中。
人們在生命之初常常喜歡與周圍的成人進行比較,往往覺得自己是非常弱小與無力的。這樣的一種自卑和無力的感覺會深深地刺激著兒童,反而會激發(fā)出他們迫切想要汲取力量來克服自卑的強烈愿望。
阿德勒曾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變的。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tài)。”
為此,自卑便在成為推動個體不斷前行的過程中成為最主要的動力。同時,阿德勒認為,努力學習合作之道是個體追求優(yōu)越的主要方式。
一、培養(yǎng)兒童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只有個體能與他人進行良好的合作時,才能使他的社會興趣不斷發(fā)展,以應付其生活、生存問題。
現(xiàn)代社會,個體最重要的一項素質就是有能力進行合作,而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人并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或是合作的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今天的教育必須強調重視的一項內容就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生命的一個基本意義就是要具備對他人的興趣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在學習中,兒童學著與他人進行合作,家庭關系、伙伴相處等同樣是合作的表現(xiàn)形式。
我們要讓兒童明白,他是社會中重要的一員,但他又不能擺脫他人而獨立地生活、發(fā)展。這種認知是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教會兒童主動與他人進行合作、幫助他人,或者在遇到困難時懂得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充斥著與人合作,所以教育必須承擔起培養(yǎng)兒童這項能力的重任。
要想形成兒童良好的社會興趣和健康的生活風格,關鍵就在于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對兒童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進行認真培養(yǎng)。
在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理論中,父母在培養(yǎng)兒童合作能力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阿德勒認為,從角色重要性來看,母親毫無疑問在兒童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是位列第一的。
母親自身與孩子的合作技巧,以及母親教會孩子與他人進行合作的技巧,都會在孩子以后的生活發(fā)展中深刻地影響到與他人的合作。
母親在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能力時,要特別注意給孩子營造一個值得依賴的可靠形象,同時,又要努力引導孩子把這份信任同時給予父親及其他人。
如果母親一味只關注自己與孩子的聯(lián)系,而忽略孩子與他人建立良好的聯(lián)系,必然會使孩子與他人的良好合作關系受損,甚至包括與父親的關系。
此外,阿德勒還指出,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父親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超越了母親的影響。
在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能力時,父母雙方一定要注意言傳身教,父親首先要向妻兒證明自己對他們和對社會是承擔責任的,與此同時,還要在孩子面前展示出對友誼、愛情、職業(yè)等良好的應對能力。
二、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興趣
在阿德勒的理論里,社會興趣是指個體擁有的一種先天性需求,是可以與他人和諧共處、共建美好社會的一種需求。其中包含團結合作的精神、樂于助人的品質、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友好共處的愿望等,內涵較為豐富。
人是社會的產物,因此天生具備社會興趣。社會興趣是人類和諧生活,友善共處,希望建設一個更美好社會的需求。社會興趣不光是一種情感,更體現(xiàn)了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用他人眼光去看待事物的能力。
社會興趣含蓋的范圍非常大,它不僅包括個體之間互相聯(lián)系感情,或反映人的性情特點的情感,而且還包涵了人們評價生活的態(tài)度,甚至對宇宙的感情。
阿德勒強調認同感和同理心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每個人都具備從他人角度來看待自己和周圍一切的能力,心理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個體與他人分享的程度以及對他人的關懷程度。
法的關系、倫理和美學的評價,這些都是以社會興趣為基礎,因為從理論和實踐上來看,生活中的任何問題都具有社會價值。
個體心理學的使命就是去幫助人認識這些價值,并以適當?shù)姆绞饺ミm應生活情境。以這種方式,把“社會興趣”和“追求優(yōu)越”帶到了同一條軌道。
在阿德勒看來,社會興趣和追求優(yōu)越被同時賦予了個體缺陷的補償機制。在他看來,對于先天的缺陷,最重要和必要的補償就是社會興趣。
在阿德勒的觀點里,恰恰因為社會興趣的存在,才使得個體能夠順應各不相同的生活環(huán)境,在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上,這種適應性都是可以實現(xiàn)的。
因此,不難發(fā)現(xiàn),社會興趣和追求優(yōu)越其實歸屬于同一個自然序列,兩者都是基于個體的缺陷和無能,它們是最安全的刺激。
雖然社會興趣通常是依靠遺傳得來的,但它的發(fā)展必須建立在認識上,并且,只有當兒童在社會中生活它才能得以發(fā)展。如果這個潛能被忽視了,社會興趣就無法得到合適的發(fā)展,這將帶來最不幸的人生。
在阿德勒的觀點里,像精神病患者、酗酒者、問題少年、罪犯、自殺者等所有的失敗者,他們失敗的原因就在于從屬感和社會興趣的缺失。
阿德勒認為,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面臨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職業(yè)任務、社會工作、愛情和婚姻,要解決三個問題必須依靠社會興趣的全面發(fā)展。在他看來,生活被賦予的意義應該是奉獻、對他人產生興趣和互相合作。
個體無法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因此,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必須學著相互協(xié)作,相互團結,來解決每個個體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只有通過個體間的團結互助,分工合作,這些問題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
三、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生活風格
阿德勒認為,生活風格的形成是在兒童時代初期。
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幼年時期的經驗決定了他們今后形成的各異的生活風格,而這種早期形成的生活風格會牢牢地保存下來,并且難以改變,這就為應付今后出現(xiàn)的問題提供了規(guī)則。
生活風格并不完全受遺傳的影響,它主要由兒童所在的家庭環(huán)境,如家庭的社會地位、經驗狀況、家庭結構、兒童在家庭中的處境。
窮人家的孩子,也許外形能力都并不差,卻往往有一個謙卑的態(tài)度。被寵溺的孩子有較強的占有欲,被忽視冷落的孩子較為怯懦。老大的處事風格比較保守,老二則顯得好勝許多。
因此,生活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企圖常常都是從這種特有的環(huán)境中鍛煉出來的。除了家庭因素之外,鄰居的特性和各種社會的壓力也決定著兒童形成什么樣的生活風格。
心理學范疇的生活風格,是指兒童在面對童年挫折時,采取的一種應對方法。每個人都采取自己特有的方式來對付生活中的困境,人們概括歸納自己的方法,并把它保持下來,這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具有持續(xù)性的生活風格。
不難看出,阿德勒同弗洛伊德一樣,也強調了早期生活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在生命開始的前四五年里,個體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心理構建上,他把從遺傳中獲取的材料以及環(huán)境中形成的印象加以整合,來配合對優(yōu)越的追求。
在第五年底,孩子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他給生活賦予的意義、所追求的目標、達到目標的方式、情感傾向等,他們都是固定的,即是說,生活方式已初具規(guī)模。
生活風格的一個特征是獨特性,人人都不盡相同。阿德勒認為,生活風格可以被分成健康和病態(tài)的兩類,而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超越自卑、追求補償時,是否考慮了社會利益等因素。
病態(tài)的生活風格體現(xiàn)為統(tǒng)治支配型、索取型和回避型三類,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和策略。選擇這類生活風格的人,通常都喜歡回避或逃避問題。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取得良好的發(fā)展。
因此,阿德勒認為,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社會利益”的生活方式,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努力做到。 具備“社會利益型”生活風格的人,能積極地面對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用積極的方式去正面化解這些問題。
四、促進兒童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阿德勒的人格理論強調了在人格形成過程中環(huán)境和遺傳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提出的生活風格理論、個體發(fā)展、人格動力理論、社會興趣理論都對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兒童具有重要意義。
由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與追求優(yōu)越這兩個概念,可以用來解釋人格發(fā)展的驅動力。
在阿德勒當醫(yī)生時,他觀察到,存在器官缺陷的患者傾向于通過嚴苛的訓練來彌補自身的缺陷,直到他能超越他人,所以器官缺陷可以引起自卑。
之后,阿德勒又對自卑這一概念進行了更深的擴展:他認為,在生命伊始,人類都存在心理和社會的自卑感。當個人有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并且他明確表示確實不具備解決的能力時,這就是自卑感。
人們會因為自卑去追求補償,這會成為人們前行的動力。自卑感有積極作用的一面,也有消極作用的一面。明白生活中人們擁有的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緒,可以幫助我們互相合作協(xié)助來解決問題。
阿德勒提到的生活風格,最開始被稱為生活計劃或指導意象,是指人們獨特的追求目標的生活方式。比如:學者通過閱讀思考等獲得優(yōu)越;演員通過學習表演追求完美。
在阿德勒看來,幼年時期經歷的三種狀態(tài)很容易導致錯誤生活風格的產生。
第一種是器官缺陷。它很容易讓兒童感覺到自卑,從而萌生不健康的自卑情緒。
第二種是溺愛和嬌縱。如果兒童在事事以他為中心,無條件滿足他一切條件的家庭中成長,那么在他長大成人后很容易變成自私自利、缺乏社會興趣的人。
最后一種是被忽視或被遺棄。如果兒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他會認為自己沒有存在價值,從而對他人和社會極其冷漠、仇視,不愿相信任何人。
阿德勒認為,環(huán)境和遺傳給人的心理發(fā)展帶來了客觀條件和無限可能。人并不是消極地受遺傳和環(huán)境的影響,而是有自主選擇權,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適宜自身心理發(fā)展的活動形式。
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一種自然的需要,其目的是要實現(xiàn)全人類的和諧生活,并希望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它不僅是一種情感,而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社會興趣的主要內容包括職業(yè)選擇、參與社會活動、愛情婚姻等。
阿德勒認為,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在于要使兒童的人格得到健全發(fā)展。
因此,從教育上看,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阿德勒人格教育具備以下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情感,塑造學生的整體人格,彰顯個體的生活意義,提升個體的精神境界。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