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童年的一種思維方式,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美國教育協(xié)會曾經(jīng)有過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全球父母最愛犯的一種育兒錯誤——以為愛就是教育,到底這些父母做了啥事?
故事1:
湯姆和約翰是兩兄弟,哥哥湯姆9歲,弟弟約翰3歲。
有一天,兩兄弟在客廳搭積木,哥哥搭得很快,一座座積木小房子瞬間搭成。弟弟在一旁也想搭自己的小房子,但每次積木壘到4,5塊時就會倒塌。嘗試了幾次后,弟弟一怒之下,將積木全部踢飛。
坐在一旁的爸爸跑過來:“來,爸爸幫你!”然后幫小兒子壘了一座堅實的積木小房子。
第二天,兩兄弟又搭積木,這一次,弟弟沒有動手,而是站在旁邊等爸爸。
故事2:
南南在上幼兒園中班那年學游泳,由于恐懼水,不敢憋氣把頭埋進水里,媽媽看著心疼,便讓兒子穿上帶浮力的泳衣。孩子因為有泳衣的浮力,不用學憋氣也能“游”。
兩周后,一起學游泳的其他孩子都已經(jīng)學會了游泳,現(xiàn)在一年已經(jīng)過去,南南還是需要穿著帶浮力的泳衣。
這些父母的行為很普遍,也是中國大多數(shù)家庭的現(xiàn)狀,以為愛就是教育,看似是愛孩子,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什么樣的思維模式!
馬丁.塞利格曼30年的研究結(jié)論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通過30多年對千百個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父母的這類錯誤行為,以為愛就是教育——會給年幼的孩子造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機制。即當一個孩子在事情上遇到困難或挫折,父母看似愛的幫助,會給孩子傳遞一種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的信號——你不行,還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幫你吧。
由于大人的幫忙,困難就變成了孩子面前難以逾越的鴻溝和高山,孩子也因為不能戰(zhàn)勝困難而難以建立成就感。最終便會讓孩子養(yǎng)成這種思維模式:遇到困難便放棄,沒有繼續(xù)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她曾跟我們一些家長說過一位叫小肥的孩子的故事:
當上課鈴聲響了,老師發(fā)現(xiàn)小肥沒在座位,班里一位小女孩說看見小肥小朋友在廁所哭。老師以為孩子遇到什么事情,急匆匆往廁所趕。到了廁所,發(fā)現(xiàn)孩子坐在地上,一只鞋子掉在一邊。老師問孩子是不是摔傷,孩子搖頭;又問孩子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孩子又搖頭。最后孩子委屈地說:“我不能走路了,我的一只鞋子掉了,我要等媽媽來幫我穿才能走路……”
父母把6歲多的小肥變成了在一只小鞋子面前習得性無能的孩子。
以為愛就是教育,會讓學齡前兒童丟自信
習得性無助心理的背后,實際上是掌控行為的失敗。而掌控行為,是學齡前兒童自信的關(guān)鍵。當一個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事情掌握在自己的控制內(nèi),并得到了預(yù)期理想的結(jié)果,這便是孩子掌控行為的成功。當孩子有較好的掌控行為和經(jīng)歷,那么這些孩子在日后面對困難會毫不退縮。
一位12個月大的小嬰兒扶著柜子、踮著腳尖把手伸向柜子上的假花。當她第一次踮著腳尖扯下一片葉子,小嬰兒看著飄落的葉子咯咯笑,繼而會第二次踮著腳尖伸向假花,扯下一片花瓣,飄落的花瓣會讓小嬰兒再次愉快地咯咯笑,小嬰兒會第三次踮著腳尖……這便是掌控行為的成功,會促進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挑戰(zhàn)自己極限的行為。
以為愛就是教育,會讓孩子低自尊
當父母看到孩子失敗后的沮喪,會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幫孩子后孩子便會高興。這是父母把孩子獲取自尊的前因后果顛倒了。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自尊的前提是感覺滿意,并且表現(xiàn)滿意。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自尊就是覺得自己不僅有能力享受努力后的成功,并且還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應(yīng)對未來挑戰(zhàn)。而看到孩子沮喪后給予幫助讓孩子高興得到自尊的父母,實際上是先把自尊給孩子,再希望孩子努力戰(zhàn)勝困難,父母這種做法反而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因為孩子不僅沒有機會享受自己努力后成功的喜悅,也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戰(zhàn)勝困難,結(jié)果便是習得性無助。
兒子在幼兒園小班時有個小玩伴。有一次,兒子拿杯子喝水,小玩伴看著我:“我能喝水嗎?”我說“當然可以”。過了一會,小玩伴又問“阿姨,我能喝水嗎?”我又說“當然可以”,但孩子一動不動。我心想他可能不好意思,便說“自己倒水喝就行。”小男孩一副為難的樣子:“我不能自己倒水,我媽媽說我會打壞杯子,所以我不能碰任何杯子……我不是個好孩子!”
聽到孩子最后一句話,我有些震驚。
面對孩子的挫折和失敗,父母請把“愛”換成“教育”:
1)讓孩子對自己的失敗有正確的認識
“你不能很好地搭積木,是因為年齡有些小,等你像哥哥那么大的時候,就能做得很好”,“你之所以摔壞水杯,是因為你跑得過快”,“你的小腳丫不能穿進鞋子,是因為你沒有松鞋帶”……讓孩子對自己的失敗有客觀而正確的認識。這些失敗和挫折,并不是因為孩子的品格問題導致,也不是永久性的不能改變的問題,讓孩子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和嘗試,或者等年齡稍大一些,便能很好地勝任一些現(xiàn)在總會失敗的事情。讓孩子對自己仍舊有信心。
2)幫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喜悅
心理學家Susan Harter說,如果兒童能夠通過積極行動達到目標,不僅能挽回他們的自尊,還能讓他們擺脫曾經(jīng)失敗帶來的陰影。這是擺脫習得性無助的重要方法。如果一個孩子由于恐懼而總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失敗,一次次的失敗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比如學習游泳,這時父母可能就需要提供幫助,比如陪伴孩子練習,或者幫孩子找專業(yè)的老師,又或者經(jīng)常陪孩子多接觸水也能讓孩子降低對水的恐懼……當孩子哪一天戰(zhàn)勝了,他便會感覺到從未有過的自信。
古文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們可以愛孩子,但不能把盲目的“愛”當成“教育”,需要考慮長久的影響,并有意識地避免給予孩子那些會導致習得性無助的“愛”。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