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依賴是一種病態(tài),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是為人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媽媽要離開一會兒,他就會特別的緊張,哭著喊著不讓媽媽走。
媽媽很困惑:為什么隔壁的小婷才3歲,就已經(jīng)能滿大街跑,有時候還會自己串門、去買東西。而自己的兒子已經(jīng)4歲了,為何一刻也離不開她呢?
在百度百科,對于依賴的解釋為: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日常生活中有人對煙、酒、茶、咖啡的嗜好,其原因都是人們對這些物質(zhì)產(chǎn)生了依賴性。
“人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強大、更有力的人關(guān)心自己”。美國著名作家、醫(y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不管我們看起來多么強壯,也不管我們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無須關(guān)心的樣子,但從內(nèi)心深處,我們都渴望過依賴他人的感覺”。
依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
孩子依賴父母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依戀”, 主要指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一般為父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guān)系,是一種感情上的連接紐帶。
孩子的依賴性,往往與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作者同時表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處處依賴父母,每做一件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而有安全感的孩子,則是完全不一樣的表現(xiàn),他們自信、獨立、友好。
馬斯洛需求
大家聽說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吧?這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 1943年他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
他表示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底層、最基本的需求,包含水、食物、睡眠、性等內(nèi)容,只有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人類會上升到安全感的追求。
百度上說:安全感就是渴望穩(wěn)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來自一方的表現(xiàn)所帶給另一方的感覺;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談舉止所帶來的感覺。
過度依賴是一種病態(tài)的關(guān)系
雖然依賴是正?,F(xiàn)象,但是如果發(fā)展到過分的依賴,就是一種不健康的關(guān)系了。很顯然,這種一刻也離不開媽媽的表現(xiàn),是不健康的過度依賴。
跟媽媽交流后,了解到兩歲多的時候,媽媽跟爸爸去城里做生意,把留給爺爺奶奶照顧。當時為了避免哭鬧,爸爸媽媽偷偷開車走的。半年前,家里的生意步入正軌,爸爸請了幾個全職的工人,媽媽才把接回了身邊。
回到媽媽身邊,什么事都離不開媽媽:媽媽做飯時,就像小尾巴一樣揪著媽媽的衣角跟在她身后;媽媽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甚至媽媽上廁所,他也要跟著;他恨不得24小時纏著媽媽。
纏著媽媽的孩子
對媽媽的這種過度依賴,顯然是因為上次媽媽的不告而別引起的,他對于媽媽的信任感被破壞了,害怕媽媽突然消失;害怕再度被媽媽拋棄。表現(xiàn)是嚴重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還會有如下特征: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都是“惡”的,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
比如,上次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他去報告老師,結(jié)果老師說:“你不惹他,他怎么會惹你”。受到了老師不公平的對待,從此,他開始變得不相信同學、不相信老師,變得不敢表現(xiàn)自己、不敢跟同學正常交往,因為他認為這是危險的,再大一些,他可能會變得不相信這社會。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
過度保護或溺愛會導致依賴
去年有檔很火的綜藝節(jié)目——《我家那小子》,主要講述獨居男藝人的日常生活。媽媽在綜藝上的一番言論,讓它成為網(wǎng)絡熱議話題。已經(jīng)70歲,每天事無巨細地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早上三四點起來給兒子做午飯,熬梨汁熬10年。
“我的宗旨就是,不管兒子走到哪里,我都會給兒子一個溫暖的廚房,我在家里頂兩個菲傭”。這是媽媽的原話。節(jié)目中,邀請朋友來家里,隨手就是一桌菜,頗有大廚風范。觀眾們驚嘆于廚藝時,直接戳破幻想:“都是半成品!”所以節(jié)目播出后,一度被吐槽生活自理能力差。
斯坦福大學新生主任、教育專家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在《怎樣養(yǎng)育一個成人》中提到,她在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主任時,發(fā)現(xiàn)有越來越多成績和理論學習無可挑剔的新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顯然,父母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遇到問題都為他解決,甚至包攬一切,會導致孩子自主能力的缺乏。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庇護和指引,會缺乏信心,遇到問題只能依賴父母。
嬰兒期媽媽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曾經(jīng)有一個很著名的獼猴實驗: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跟他的同事,選取剛出生的恒河猴做實驗。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類相同,它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和人類非常類似或相近。
這個實驗是這樣子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就同母親分離,在往后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一個是鐵絲做媽媽,一個是絨布做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24小時提供奶水。布料媽媽摸起來比較柔軟和舒適。
鐵絲媽媽與絨布媽媽實驗
雖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常常寧愿不喝奶,也愿意同絨布媽媽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結(jié)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fā)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余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上。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 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適用。
研究還發(fā)現(xiàn),被帶離猴媽媽身邊的小猴在成年后性格冷漠,不喜歡群居,不與其他同類親近。這說明溫暖的肌膚相親、溫柔和話語交流,對于幼小生命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
通過這件事可以知道,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重視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和鼓勵
每周五晚上都有舞蹈課,因為從放學到上舞蹈課,只有不到一個小時的間隔。她跟我說:“放學回來先看書和練字,等下舞蹈課了再做書面作業(yè)”。我說:“好的,由你自己決定 ”!她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舞蹈課回來后,果然很認真的寫作業(yè)。
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并且尊重他/她的決定,可以激發(fā)孩子思考的能力,并且增強信心。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交給孩子處理。
有時候我正在做飯,發(fā)現(xiàn)沒有雞蛋了、沒有醬油了,我都會請求幫忙,她都是欣然接受。我真誠地感謝她,幫我買雞蛋、買醬油,讓我按時做好飯。她因為幫到媽媽,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父母都是愛著孩子的,愛需要陪伴、愛需要尊重、愛需要理解、愛需要鼓勵……有了這些,孩子不再依賴,安全感倍增。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自信
但是,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不是天生就會跟孩子好好相處。父母也需要學習、需要成長。無論是“非暴力溝通”,還是“正面管教”,還是“PET父母效能訓練”,都重視平等、尊重的跟孩子溝通。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