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寶寶吃藥吐了還要重新再吃嗎
以15分鐘為界限
1、如果吃完藥15分鐘內(nèi)吐了,藥物此時還沒來得及被身體吸收,需要再喂1次,而且是按原劑量補喂。
2、如果是吃完藥1個小時以后才吐,那就不要補喂了。
3、如果是在15分鐘到1個小時之間吐了,是否要補喂還得根據(jù)具體藥物的吸收特點再具體分析,媽媽要根據(jù)自家情況再咨詢醫(yī)生。
2.寶寶吃藥什么時候吃最好
1、飯后服用:
寶寶吃的很多藥都建議在飯后服用,比如潑尼松(強的松),對腸胃刺激較大,胃里有食物可以降低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比如阿莫西林,飯后吃有助于提高藥物的吸收率;再比如益生菌類,胃里的食物可以給益生菌寶寶提供充分的營養(yǎng),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2、維生素D可飯后或隨餐吃:
因為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寶寶吃的油脂類食物可以更好地促進它消化吸收,因此建議隨餐服用或飯后服用。建議寶媽把膠囊尖減掉后,將里面的內(nèi)容物擠到小軟勺里,然后再喂給寶寶。
3、蒙脫石散可飯前吃:
蒙脫石散是一種寶寶常用的治療腹瀉的藥物,它的作用原理是在腸道內(nèi)吸附病毒和細菌,然后當寶寶拉粑粑時把它帶出體外,而如果飯后服用或摻到米湯里和食物同服,就會吸附食物去了,所以在寶寶服用蒙脫石散的前后1小時,最好都不要吃東西。
4、注意:
在給寶寶用任何藥之前都要記得仔細閱讀說明書和醫(yī)生的醫(yī)囑,看明白藥物的有效成分、適應癥、給藥途徑、劑量等重要信息,以免在錯的時間以錯的方式,又喂了錯的劑量。
3.寶寶不肯吃藥怎么辦
1、端正大人的態(tài)度:
一般情況下,寶寶1年內(nèi)都會有幾次生病的情況,尤其是季節(jié)交替的時候,寶寶抵抗力嬌弱,很容易被周遭感染。因此,寶寶生病了爸爸媽媽一定要淡定,不要覺得生病是件多么大的事情。因為孩子很容易感知到大人的不安。寶寶病情越嚴重,大人們反而更需要保持冷靜,舒緩寶寶的不安情緒,不要因為寶寶生病就加倍縱容寶寶的某些過分要求,反而讓以后的情況都變得棘手。
2、讓寶寶了解自己的病情:
寶寶生病時,會變得異常依賴媽媽,因為從媽媽那里可以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有的寶寶甚至生病嘔吐會和爸爸媽媽道歉,有的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難受程度。因此媽媽要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告訴寶寶生病時會哪些不舒服的狀況,比如告訴寶寶正在發(fā)燒,發(fā)燒的樣子就是這樣身體熱熱的,有點不舒服,讓寶寶不要害怕和擔心,只要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好好吃藥就會很快好起來。
3、讓寶寶知道你會怎么幫他:
還是以發(fā)燒測量體溫為例,告訴寶寶體溫計是什么,你要如何做(需要把這個體溫計放到他的腋下夾好),這么做是干什么用的(這樣保持幾分鐘可以測量好體溫,看看寶寶是不是發(fā)燒了),發(fā)燒了我們需要吃點藥,這樣就不會這么熱和難受了。
4、養(yǎng)成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當寶寶能夠了解和掌握這些事情后,再次生病寶寶就不會總是哭鬧,他會有樣學樣的照著媽媽爸爸的方法來找解決辦法。比如,感冒了他會主動提出是不是需要量量體溫?或者吃點自己的感冒藥等等。這就是一種習慣,如果寶寶習慣了捏鼻子灌藥,那以后這樣的事情只會惡性循環(huán),愈演愈烈。
4.寶寶吃藥小方法推薦
1、條件反射法:
通常半歲以內(nèi)的寶寶味覺發(fā)育還不夠完善,對各種味道(包括苦味)并不敏感,給寶寶喂藥可用小勺子順利將藥送入寶寶口中。如果不順利,可考慮條件反射法,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對臉部嘴唇邊的忽然碰觸會產(chǎn)生張嘴反射,對比較近距離的吹氣可能產(chǎn)生張嘴、吞咽等系列條件反射,爸媽在給小寶寶喂藥時便可利用這種反射條件,將藥匙輕輕放入寶寶口中,但是要注意安全。
2、投其所好法:
寶寶的味覺發(fā)育逐漸完善后,對苦、澀或有異味的藥物會比較敏感,寶寶吃過一匙苦藥之后就不再肯吃了。為了避免因藥物的味道而影響服藥,爸爸媽媽可在小勺內(nèi)放些糖,然后再放入藥物,迅速送服到寶寶口中。在選擇藥物時盡量選用味道好的兒科用藥如甜的糖漿、有水果味的咀嚼片或含片等,讓寶寶能順利吃藥達到治療的目的。
3、榜樣引導法:
對一歲以上稍微大一點的寶寶,有了一定的思維和理解能力,我們用一個鮮活的榜樣,讓榜樣帶給他無窮的力量,這樣的方式通常會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孩子吃下藥后,媽媽一定要贊揚寶寶,讓寶寶下次吃藥更有信心。同時也可以給寶寶一塊糖作為獎勵。
4、趣味吸引法:
童話在寶寶眼里總是充滿魅力,毛絨玩具也被寶寶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它們可能成為寶寶非常親密的好朋友,寶寶生病不肯吃藥的時候,我們不妨借用一下:“不吃藥寶寶的頭好疼,肚子好不舒服啊!我看看,哎呀,寶寶你的小熊貓好像也生病了,看上去沒精打采的,是不是也很難受呢。要不我們和它一起吃藥,你一勺,它一勺,一起讓身體早點好起來?!痹谶@樣充滿童趣的語言里,把寶寶的感受描述出來,寶寶的想法也會因此產(chǎn)生積極的變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