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789年7月14日,平民階層(即第三等級)法國民眾攻占了巴士底獄,拉開了大革命的序幕,導致國王路易十六退居幕后。那么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六最后是怎么死的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8月,國民議會草訂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但該宣言雖然做出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chǎn)等基本原則,卻并非憲法。制憲國民議會從1789年開始起草憲法(但直至1791年才初步完成)。到了1790年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獄的周年紀念活動中,路易十六公開宣誓將維護憲法,捍衛(wèi)力君主立憲制政體,并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法國民眾的擁戴,繼續(xù)將其視為法國國王。然而到了1793年,路易十六還是被推到了斷頭臺,這期間的法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攻占巴士底獄之后,法國政局主要由國民議會軍政府主持。1789年10月,因有謠言說王后瑪麗·安東尼在凡爾賽宮儲存大量糧食,引發(fā)大量出于饑荒狀態(tài)的婦女開始武裝游行(其中夾雜著眾多男扮女裝的國民衛(wèi)隊士兵),并挺進了凡爾賽宮與路易十六的衛(wèi)兵發(fā)生小規(guī)模沖突。于是國王一家被迫遷往巴黎杜伊勒里宮,行為受到了極大限制,被監(jiān)視起來。有理由推測,謠言的發(fā)起者應當是革命隊伍內(nèi)部對君主立憲派不滿的勢力。
雖然此時革命的矛頭直指國王,但由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且路易十六本就不是一位持強勢立場的君主,故而在拉法耶特侯爵和米拉波等人的勸說下,路易十六開始公開支持制憲會議和君主立憲制,并簽署了大部分法令。如此,反對君主立憲派的勢力,其算盤落空了。 在路易十六簽署的眾多法令中,其中有一條要求教士必須宣誓效忠國家、法律和國王。這在如今看來是理所應當之事,但在當時天主教籠罩下的法國,很多忠于羅馬教會的教士卻深感遭到冒犯而拒絕宣誓。與此同時,保王黨勢力也在暗流涌動。許多教士和貴族因國王簽署了部分制憲會議的法令侵犯了自身的利益,開始懷疑(或者是有意散播謠言)國王的處境危險,于是數(shù)百名年輕的貴族前往王宮,卻于守衛(wèi)(或者說是監(jiān)守)王宮的國民衛(wèi)隊發(fā)生沖突,一些貴族甚至遭到了毆打和辱罵,這讓路易十六憤怒不已。
1791年4月,當路易十六準備前往巴黎郊區(qū)的一座城堡參加教會的復活節(jié)活動時,卻被大批市民圍堵,無法走出杜伊勒里宮的大門。此時的法國各地,局勢已經(jīng)十分緊張了,此事更促使國王下定決心準備出逃。當時各地的保王黨的反革命叛亂此起彼伏,但都很快被鎮(zhèn)壓下去了,局勢一片混亂之下,許多貴族收拾行囊細軟紛紛移民國外。貴族們主要流出的國家是英國和西班牙,此事被稱為“自我移民”。國王也想逃亡,但路易十六對英國并不信任,于是他在一位將領的建議下選擇逃亡邊境上將軍的家里躲避。只是當路易十六成功離開巴黎之后,便不再費心隱藏,反而多次下車與附近鄉(xiāng)民交談。在這位頗具愛民情懷的國王眼中,這些都是自己的子民。
按照原計劃,國王夫婦將于仆人交換服飾,并且于深夜出逃。然而由于拉法耶特(自由派貴族)和當時的巴黎市長巴伊意外來訪,導致國王行程推遲了兩個小時。而前期出逃的順利又致使國王不再隱藏身份。雖然一路上許多人已經(jīng)察覺國王的身份,并且沒有作出反應,但最終還是東窗事發(fā)。
國王出逃失敗之后,制憲議會迅速裁定,并確定了法國君主立憲制的政體。但國王在出逃之前留下的政治遺書《致所有法國人》中,在解釋逃亡理由之時,明確譴責制憲會議從王室手中剝奪了外交、軍事和地方行政權力,并宣布他在1789年6月23日以后批準的全部法令無效。這雖然導致制憲會議的空前團結應付來自保王派勢力的危機,卻也引發(fā)革命派內(nèi)部對廢黜國王的討論。 由于國王出逃時間和其留下的政治遺書,實質(zhì)上相當于路易十六自愿放棄了王位,并且改變了擁護革命的態(tài)度。這就導致人們開始商議為何不建立一個共和國,要知道此時的英國雖然是君主立憲制度,但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早已通過《獨立宣言》確立了一個嶄新的國家體制。于是認為法國不需要國王、不需要君主立憲制度的呼聲越來越大。
1791年7月17日,民眾開始在戰(zhàn)神廣場召開集會,征集簽名以表達不要國王而要共和國的愿望。許多人認為國民制憲議會不夠激進,革命內(nèi)部正式出現(xiàn)派系爭斗了。此時受國民議會領導的軍隊前去廣場嘗試安撫民眾的情緒,但在集會民眾中間,開始出現(xiàn)許多激進分子朝軍隊投擲石塊。軍隊起初相當克制,屢次朝天鳴槍警告。然而槍聲響起之后,民眾對軍隊的厭惡更加強烈,最終軍隊選擇開槍射殺,造成了造成五十人死亡,上百人受傷。戰(zhàn)神廣場大屠殺事件,惡化了溫和的君主立憲派與激進改革派之間的關系。 在戰(zhàn)神廣場事件發(fā)生之后,國王的地位出現(xiàn)動搖,這導致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聯(lián)合另外一個德意志強邦普魯士王國特烈威廉二世,共同發(fā)表了《皮爾尼茨宣言》,表達了支持路易十六回歸王位,不支持法國大革命的立場。其中的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二世正是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尼的親哥哥。兩大強國之所以此時干涉法國革命,根本原因還是擔心革命運動會波及到自身,被自己國民所效仿?!镀柲岽男浴钒l(fā)表于1791年8月,或許普奧兩國只是表達一個政治立場,并未立馬進行軍事干預。然而法國民眾對此卻顯得十分警惕。
自從大革命爆發(fā)以來,法國依舊處于破產(chǎn)狀態(tài),平民忍饑挨餓、政府財政虧空。因此為了轉嫁民眾視線并掠奪財富,1792年4月國民議會決定向奧地利宣戰(zhàn)。這對于路易十六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在君主立憲制度下,一旦法國獲勝,則現(xiàn)有制度和國王的地位將得到穩(wěn)定;而如若法國戰(zhàn)敗,則作為王后哥哥的奧地利皇帝,將會幫助國王重新掌控權力。宣戰(zhàn)對國民制憲議會同樣有兩個好處,除了掠奪戰(zhàn)利品以緩解國內(nèi)財政壓力之外,法國革命黨人可以憑借戰(zhàn)爭宣傳革命,盡可能的擴大革命影響力,以此來擺脫大革命爆發(fā)后在歐洲的政治孤立狀態(tài)。于是法國軍隊首先決定攻打奧屬領地尼德蘭地區(qū),但隨即普魯士就站在奧地利一方對法國宣戰(zhàn),造成雙方在戰(zhàn)場上陷入了僵局。 普魯士的參戰(zhàn)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后果,那便是普軍直接侵犯法國領土,對革命形成實質(zhì)性的干涉。并且入侵法國的普魯士布倫斯維克公爵發(fā)表了《布倫斯維克宣言》,公開表明打算推翻法國革命軍政府,讓國王重新統(tǒng)治法國意圖。此事促使革命激進派懷疑國王路易十六與普魯士簽署什么秘密協(xié)議,并將其視為叛國者。就這樣,激進改革派決定徹底罷黜國王,廢除君主立憲制。 1792年8月,巴黎人民二次起義之后,普選產(chǎn)生的國民大會宣布廢除王權,君主立憲政體轉變成了民主共和政體。從君主立憲派中分離出來的布里索派(后來普遍稱為吉倫特派)取得了政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9月,法國軍隊擊敗了奧地利干涉軍隊。而國王和王后一家,更遭到了囚禁。此時一批比吉倫特派更為激進的革命派系正在巴黎和全國各地對任何有可能與王室、貴族有聯(lián)系的平民進行肆意屠殺,導致巴黎1400多人在短時間內(nèi)慘遭殺害,法國國內(nèi)局勢變得更加糟糕。 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不久,法國與普魯士軍隊陷入了瓦爾密僵局。沒有君主立憲制政體作為依托的路易十六,即使法軍獲勝也無法獲取聲望了。而戰(zhàn)場上的僵局,更使得外國軍隊無力支持國王恢復王位。
但留下國王終究是一個隱患,對于激進改革派來說,路易十六不僅是保王黨的信念寄托,同時也是被推翻的君主立憲派的標志。最終當外部威脅暫時得以解除之后,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送喪斷頭臺。他的妻子瑪麗·安東尼將于9個月后被執(zhí)行死刑,只是那時的法國已經(jīng)不再是吉倫特派掌權了。
通過對法國大革命期間,從攻占巴士底獄到路易十六被執(zhí)行死刑期間的事件邏輯分析,我們可以清晰的梳理出革命爆發(fā)之后,不同勢力之間是如何對峙演變的。正因在這段錯綜復雜的勢力演變中,法國政體從君主立憲制一步步過渡到共和民主制。國王路易十六的影響,也日益從對革命的正面轉為負面,難逃噩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