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曹勛曾作詞一首《鷓鴣天·楓落吳江肅曉霜》:“楓落吳江肅曉霜。洞庭波靜耿云光。芳苞照眼黃金嫩,纖指開新白玉香。鹽勝雪,喜初嘗。微酸歷齒助新妝。直須滿勸三山酒,更喜持杯云水鄉(xiāng)?!蹦敲次覀兘裉炀蛠硖骄恳幌隆跋挑~”聽起來似乎很普通,為何在古代卻不是一般人能吃的?
在古代,肉除了用鹽腌制之外,最初就是通過煙熏的方式,讓肉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水分,然后通過肉本身的油脂和煙中細小的碳顆粒來封住肉,讓其保質期更長一些。
至于古人為什么不用鹽這么便捷的方式去腌制肉呢?是因為要知道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直都是與國家經(jīng)濟掛鉤的,根據(jù)《蜀王本紀》中的記載可知:“宣帝地節(jié)中始穿鹽井數(shù)十所?!辈粌H如此,古代的食鹽一直很稀少,價格自然更為昂貴,而且朝廷也一直禁止民間自由買賣食鹽。雖說古代一直存在著私鹽販子,但買賣私鹽的風險實在太大了,根據(jù)唐朝的法律規(guī)定:只要私鹽販子販賣一斤鹽以上,被朝廷抓住之后就要殺頭。
普通百姓已然知道買賣私鹽是犯法的了,自然也就不會用私鹽去腌制咸魚,更何況是價格更加極為昂貴的官鹽,那樣就太過于奢侈了。不過到了宋朝的時候,朝廷專門為出海打漁的漁民們開辟了一個“漁鹽”的政策,就是為出海打漁的漁民們提供用來腌制咸魚的食鹽。但這個政策極為嚴格,就是要按照所捕魚的數(shù)量來提供食鹽,而且這個鹽的價格還不是一般的昂貴。
此外,唐朝的黃巢起義就是由鹽商發(fā)起的。黃巢起義的發(fā)起者黃巢是一名鹽販子,他一開始通過走私食鹽謀求生路,但因為朝廷的腐敗與苛政,再加上自己科舉的屢次不第,最終導致了這場起義的爆發(fā)。而且古人對于食鹽的開采與提取方式極為落后,自漢代起,開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yì)《洛都賦》:“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眲E《魯都賦》:“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因此,即使“咸魚”聽起來似乎很普通,但在古代卻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