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武則天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武則天稱帝后,將都城由長安遷往洛陽,并且起了一個相當霸道的名字,叫做“神都洛陽”,關于武則天的這一做法,在歷史上引起軒然大波。
有人說武則天建立新朝,要有新氣象,所以要遷都,這純粹是扯淡,自古以來即使是改朝換代也很少遷都,遷都是一件大事,都城搞不好,國家都容易滅亡,武則天不會為了這個形而上的理由遷都。
相比于改朝換代要遷都的說法,很多歷史學家卻給出了更荒唐的理由,說武則天是為了避“鬼”!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認為,武則天在長安干了很多壞事,比如害死王皇后和蕭淑妃,因此,在長安未央宮里面,武則天總是心神不寧,“數(shù)見王、蕭為祟,披發(fā)瀝血的死狀,后徒居蓬萊宮,復見之”,這誰能頂?shù)米?,讓鬼天天嚇唬還能好?所以武則天“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p>
司馬光也不是平白無故把這個事寫道《資治通鑒》中的,應該是根據(jù)宋代歷史主流學術的研究成果,根據(jù)《舊唐書》的記載而來。
但是要說真實也不見得,從武則天到司馬光,雖然我們都說是唐宋,但是唐宋之間差的可是一個五代,連續(xù)五次改朝換代,《舊唐書》成書于五代后晉時期,雖然距離唐朝滅亡不久,但是安史之亂后的唐朝幾乎就已經(jīng)處于藩鎮(zhèn)林立的局面之中了。
到宋代的時候,司馬光也只不過是援引《舊唐書》中的說法,并不見得有多少實錘性的史料。
武則天的確很迷信,但并不是說被嚇大的,什么樣的場面沒見識過,還會在乎所謂的“惡鬼”?如果真的心神不寧,其實可以在長安重新修建宮殿,又何必把都城搬到洛陽去。
除此之外,還有從宗教方面解釋的,武則天推崇佛教,長安是儒家思想中心,洛陽是佛教思想中心,她希望以此來為自己篡位正名。
以上種種說法,我認為都是站不住腳。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tǒng)政權的女皇帝,你要非說她是一個草包,那你得多草包!
早在唐高宗時期,公元657年,武則天作為皇后就請求李治到洛陽“東幸”,李治到了洛陽后一看,感覺還不錯,就將洛陽設置為東都,以前是陪都,現(xiàn)在是東都,洛陽的地位與長安的地位是遙相呼應的。
從公元657年開始,到公元682年,李治與武則天曾經(jīng)頻繁往返于兩都之間,一共去了洛陽七次,返回長安六次,之所以是這個數(shù)字,是因為李治最后一次去洛陽沒回來,公元682年,李治與武則天最后一次到達洛陽,于次年駕崩于洛陽紫薇宮。
李治頻繁去洛陽最大的原因是,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qū)并不足以維持大量的人口,為了減輕關中的糧食壓力,不得不到洛陽去辦公。
唐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府,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的中央政權官僚班子都要宏大。
這些京官的背后,必然需要足夠的糧食,另一方面,長安的繁華也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人口的聚集,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唐朝巔峰時期,長安人口高達百萬,堪稱世界性的大都市。
但是關中地區(qū)的糧食供給根本不足以彌補人口增加帶來的糧食缺口,不得不依靠其他地區(qū)調(diào)糧來解決這個問題。
即使如此,一旦關中地區(qū)遇到了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也會發(fā)生饑荒的現(xiàn)象,原因是,長安地理位置過于偏西,當時的經(jīng)濟主產(chǎn)區(qū),除了關中之外,就是中原地區(qū),但是想要把糧食調(diào)入長安,成本很高。
這么說吧!古代運糧如果不依靠水路,成本高得嚇人。
隋朝時期,隋煬帝曾修建京杭大運河,各地的糧食可以通過水路運到洛陽,這就是洛陽作為都城的底氣。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治和武則天并不是去洛陽游玩的,而是有著背后的經(jīng)濟意義。唐朝開國的前一百多年,有五十多年皇帝是在洛陽辦公,原因就在這里。從這一點來說,武則天最后將武周朝定都在洛陽,也并非不好理解,實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關中缺糧只是武則天遷都的表現(xiàn),真正的內(nèi)核原因,實則是天下形勢的變化。
長安建都歷史長達1200年,而洛陽建都1500年,都是歷史悠久的都城,但是中國進入大一統(tǒng)王朝的前半段,關中的地位更突顯,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楚漢之爭的劉邦,都是以關中為根據(jù)地奪取天下的。
按照當時的地緣情況來看,以“關中+巴蜀”可以完全壓制中原,不是說關中地區(qū)的體量完爆中原,而是爆發(fā)戰(zhàn)爭的時候關中往往自成一體,中原地區(qū)卻很難統(tǒng)一,大多數(shù)是一盤散沙,難以對關中地區(qū)形成鉗制,比如戰(zhàn)國七雄混戰(zhàn),關東六國加一起絕對吊打秦國,但是只有少數(shù)次數(shù)能夠打過函谷關,而過了函谷關后,六國就不愿向前了,打起自己的小算盤。
但是關中作為壓制中原的地理優(yōu)勢,在經(jīng)歷魏晉南北朝后,發(fā)生了改變,關中之外,除了中原地區(qū),還有其他區(qū)域都得到了開發(fā),一方面是東吳和東晉在江南的開發(fā),另一方面是游牧民族南下,北方也得到開發(fā)。
這樣的情況下,關中就鎮(zhèn)不住整個中國,而洛陽卻成了香餑餑,比如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要將都城從大同遷到洛陽,后來隋朝也是定都在洛陽。
只有更大的經(jīng)濟腹地,才能撐起唐朝的政治高度,武則天雖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在眼光和見識上,是很多男人都不具備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