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為什么可以懟皇帝呢?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是取代了明朝而一統(tǒng)天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而清朝在很多方面其實是繼承了明朝的做法和制度。有人也經常拿這兩個王朝做對比,其他方面我們先不談,單單說明清兩朝大臣對皇帝的態(tài)度就差別非常大。
明朝的大臣,會有指責皇帝甚至直接批評的時候,這倒也不是大唐魏征那樣的敢于直諫,很多時候已經是為了指責而指責了。可是在大清,這種情況絕對不會出現(xiàn),大臣只有對皇帝俯首稱臣的地步,老老實實的當官。
那么為何明朝大臣可以懟皇帝,而清朝皇帝把大臣訓的服服帖帖?
朱元璋廢除宰相,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還建立了錦衣衛(wèi),時刻盯著那些群臣,別說說皇帝的壞話了,就是有一些稍微不佳的言論,在錦衣衛(wèi)這里都有叛亂的可能。
所以這些群臣壓力是很大的,每天吃飯甚至都有人盯著,行為做事更是小心翼翼的。但沒有想到,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尤其是到了后期之后,群臣來了一個大翻身,比如后期的東林黨,雖沒有把誰架空,但對皇帝橫加指責變成了家常便飯。
明朝沒有了宰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但多了一個內閣首輔,說白了給人的感覺就是換了個名字罷了。但內閣有所不同的是相對降低了當年宰相的獨裁,形成了一個相對開放的討論氛圍。有了說話的權力,自然也就底氣十足了。
按說,有宰相,很多矛盾還都止于宰相,不會上達天聽,可沒有了宰相,皇帝需要直接面對群臣,矛盾自然也就多了,而這就注定了這幫文官能做大做強。
明朝時期,程朱理學的獨尊地位被確立起來,所以明朝的官員都是受程朱理學的教育長大的。這其中的影響之一就是更注重名聲,還有一種“正義在我”的自信,也就敢于同掌權者對抗。
但清朝就完全不同了,清朝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也說明這是很關鍵的因素。滿清政府對漢人的約束是很嚴的,雖說皇帝對漢文化并非完全排斥,看的書也不少,但他們還真的受到的影響不大。
清朝封建專制達到了頂峰,對官員的管理也是其表現(xiàn)之一,如果當官的時不時的都可以議論甚至懟皇帝,那么還談什么封建專制頂峰呢。
清朝也沒有宰相,但是清朝有八旗貴族這個底子,漢族大臣還是得靠邊站。雖說歷任皇帝都有哪么幾個信任過的漢臣,但仔細想想大清可是兩百多年,就那么幾個,實在是拿不出手啊。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