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縊死煤山后,多爾袞立即召開王公大臣會議,滿洲謀士們力勸多爾袞立即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當時多爾袞對李自成心懷敬畏,認為清軍曾經(jīng)3次圍困北京卻沒有攻克,而李自成則一戰(zhàn)攻破北京,可見此人的大智大勇和起義軍的強大戰(zhàn)斗力。
崇禎十七年四月初,清大學士范文程上“進取中原”策 ,李自成雖“擁眾百萬,橫行無忌”,但屢戰(zhàn)屢勝,其志必驕,驕兵必敗,“可一戰(zhàn)破也”。
明朝降將洪承疇曾長期與起義軍作戰(zhàn),是農(nóng)民軍的頭號死敵,深悉農(nóng)民軍的特點。他告訴多爾袞,李自成軍戰(zhàn)斗力雖比明軍強,但不足與清軍驍悍的八旗勁旅匹敵。于是多爾袞壯了膽,決心出師,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浩浩蕩蕩地鳴炮出征。他們選擇了洪承疇建議的進關路線,不走山海關,而是西經(jīng)薊州、密云等地直撲北京,全軍輕裝簡從,輜重在后,精兵在前,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李自成大軍包圍在北京,一舉全殲。只是在出征的第六天,在途中遇到了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才改變了主意,率師向山海關進發(fā),并傳令將留在后方的紅衣大炮火速向前線運送。這樣,才在山海關發(fā)生了決定清朝入主中原的大血戰(zhàn)。
本文由網(wǎng)絡整理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