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仿效自己的前輩那樣,也御駕親征了,不過他與朱元璋父子等人不太一樣,他拉攏了朝野上下半倍以上的官員一起出征了。
給人的感覺不像是親征,反而像是組團旅游去了,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一勺燴了,這就是土木之變。
對于土木之變,很多人把責任歸到了王振身上,認為他慫恿明英宗才導致了這場屈辱。那么很多人覺得奇怪,王振當時已經大權在握,權傾朝野,為什么非得慫恿明英宗親征呢?結果出力不討好,明英宗被俘了,自己也死了。
王振在永樂年間就入了宮,做了太監(jiān)。由于善于伺察人意,入宮后頗得明宣宗喜愛,被任命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鎮(zhèn)。
不過在明英宗早期的時候,王振放不開手腳。這是因為有張?zhí)笠约叭龡畹拇嬖冢耆軌驂褐谱?。隨著太后病逝,三楊死的死,辭職的辭職,留在朝內的只有一個年邁的楊溥,再也壓不住王振了。
說起瓦剌,其實王振還與瓦剌做過生意。為了獲利,王振讓他的死黨、鎮(zhèn)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給瓦剌,瓦剌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
但是沒有證據證明王振是瓦剌的間諜,只能說此人從來沒有以大局為主,以國家為主,而是時刻為了自己罷了。
瓦剌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系以來,非常樂意來朝貢,每一次都是滿載而歸,甚至有時候還冒領,以前王振都睜只眼閉只眼,只不過瓦剌的胃口越來越大,使得王振一反常態(tài),結果引發(fā)了瓦剌的不滿。并以此為借口,發(fā)動了戰(zhàn)爭。
但是在王振看來,瓦剌只不過是小打小鬧,掠奪一下邊境罷了,也不是第一次了,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更不是什么關于國運的大事。
所以他認為讓明英宗親征,完全可以把瓦剌嚇跑。
讓英宗效仿老朱家前輩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這樣他自己也能繼續(xù)擴權,在朝中的影響力將無人能夠左右。
不過其實從根兒上講,王振的說辭以及蠱惑,確實打動了明英宗。只不過明英宗不是考慮王振的未來,而是考慮自己。
在明英宗眼里,自己可以說是一事無成,跟朱元璋父子相比,差距不小。跟自己的父親相比也比不過。
所以他希望能夠大展拳腳,有所作為。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