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亦多歷史厚重之城,邯鄲、邢臺便屬此列。后起之秀省會石家莊,也只能自稱后生晚輩了。
邯鄲和邢臺,都擁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三千年來,邯鄲“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邢臺“城址未變,建制未斷”。我們不妨叩開這兩座千年之城,一窺它們的光榮與偉大,寂寞和繁華。
關于邯鄲,我們且不必說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之處,不必說殷商陪都所在之處,不必說鬼谷子誕生、西門豹治鄴之處,且從大家熟悉的趙國遷都邯鄲說起。
邯鄲擁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自趙侯遷都于此,趙武靈王將趙國一手托至戰(zhàn)國七雄的頂級行列。在風云際會的年代,這里發(fā)生了無數蕩氣回腸的精彩故事。圍魏救趙、竊符救趙、完璧歸趙、邯鄲學步、負荊請罪、紙上談兵等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便是例證,無愧中國成語典故之都。
這些成語大多中性偏貶?;仡櫄v史,實則不然。圍魏救趙和竊符救趙,趙國都是最終的受益者。完璧歸趙,秦王服趙。邯鄲學步,燕人學趙。負荊請罪,將相齊心輔趙。更別說后人附會之“紙上談兵”了。
造紙術東漢始現,趙括生活之戰(zhàn)國年代,頂多只能啃著甲骨談兵,端著青銅談兵,嚼著竹子談兵,捧著絲帛談兵。
邯鄲不僅見證了趙國的崛起與衰亡,這里還走出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史上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家呂不韋。當然,還有那個像云像雨又像風的女人趙姬。
邯鄲在歷史上的超級地位,還曾以另外兩個名字出現:鄴城和大名府。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三國曹魏建都于鄴城,戲于銅雀臺。
五胡十六國時期,亂世中的邯鄲,更顯其地位和風采。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后建都于此。隋末農民起義軍竇建德建都廣府。無論鄴城抑或廣府,都在邯鄲。
唐五代時,大名興盛起來,北宋時作為陪都,人口百萬,稱北京大名府。
《水滸傳》中,大名府的一把手梁中書給老岳父太師蔡京送生日賀禮,引發(fā)了震驚朝野、膾炙人口的“智取生辰綱”。
邯鄲與邢臺,均處河北中南部,太行山以東,邢臺在邯鄲之北。
相比邯鄲,知名度偏弱的邢臺,歷史卻更加悠久,擁有 3500 多年的建城史。
上古時期,黃帝與蚩尤大戰(zhàn)于邢臺大陸澤,堯帝晚年建都于邢臺,禪位于舜在邢臺,大禹治水亦曾在邢臺。商滅周興,大封諸侯,周公旦第四子受封邢侯,建邢國,綿延400 余年。
東周時期,邢國被衛(wèi)國所滅,后屬魏,再歸趙。同樣作為趙國重要城池的邢臺,其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不僅影響趙國,更影響到整個歷史的走向和變遷。
趙武靈王推出富國強兵的“胡服騎射”戰(zhàn)略便在邢臺。沙丘宮變,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死于邢臺。趙武靈王不死,歷史將會如何?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有兩個小愛好——當神仙愛旅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于邢臺沙丘,又是邢臺!
正是在這里,趙高李斯矯詔,決定秘不發(fā)喪,賜死扶蘇,囚殺蒙恬,擁立胡亥。若沒有這一切,歷史又將如何?
秦末農民大起義時,經過慘烈的巨鹿之戰(zhàn),西楚霸王項羽摧毀了秦國最后的希望和根基,奠定了天下大勢,巨鹿也在邢臺。若非如此,戰(zhàn)局發(fā)生變化,歷史還將如何?
中國至少有三個帶“襄”字的名城。一個是司馬懿的大手筆,攻擊遼東公孫氏的襄平;一個是關羽的高光時刻,荊州爭奪戰(zhàn)中的襄陽;還有一個便是襄國,因趙國奠基者趙襄子曾食采邢,邢臺故又稱“襄國”。
十六國時期,羯人石勒正是在頂級謀臣張賓的建議下定都襄國,最終打下了一個大大的江山,史稱“后趙”。
十六國時期的歷史,復雜又有趣,大家若對《三國演義》意猶未盡,嘆息連連,不妨去讀讀《續(xù)三國演義》。該書便是以十六國時期為歷史背景,巧妙地將“漢趙”建立者劉淵化為劉備之后,“后趙”建立者石勒化為趙云之后,頂級謀臣張賓化為張飛之后,演繹出了另一幅精彩絕倫的歷史畫卷。
邢臺,甲骨文中即有記載,后又多稱邢地、邢州。直到宋朝末年,藝術家皇帝宋徽宗合邢字與邢侯所建行臺之臺字,始稱邢臺。
元朝時又發(fā)生了變化,大家都知廣東順德,元忽必烈時將邢臺改名為順德府。兩個順德相距數千里,倒也極為有趣。
歷史之變遷,如滄海桑田,如今的邢臺和邯鄲,已然失去了往日的榮光和輝煌。新時代,作為河北的兩大重要城市,邯鄲和邢臺,也必將帶著先輩的光榮氣質和輝煌的歷史底色,不斷發(fā)展,滾滾向前!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