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病逝后,蒙古汗國秘而不發(fā),隨后和西夏進行交戰(zhàn),不但滅了西夏,還徹底摧毀了這個王朝的文明。于是,有學者分析,蒙兵將成吉思汗的病故歸罪于西夏,才行事如此極端。但事實上,看蒙兵屢屢屠城的做法就可以知道,他們對于“文明”似乎并不那么愛惜。其實,這不奇怪,摧毀對于強者而言就是一種姿態(tài)的宣言。
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帶隊,對西夏再一次發(fā)動了征討。其實,西夏和蒙古之間,可以說是“愛恨交織”。西夏時而示好時而背叛,最終,讓蒙古下決心要滅了它。不過,兩國之間的較量拉鋸時間太長,使成吉思汗沒有看到最后的結(jié)局。
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的記載,當時發(fā)兵時正值酷熱的夏季,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獵中落馬,此后高燒讓舊傷復發(fā),只好暫住六盤山調(diào)養(yǎng)。當初,成吉思汗在此處主要有兩處活動場所:一是涼殿峽,在六盤山腹地,涇河的源頭;二是山下的行宮,后來的開城。
成吉思汗也許是在等待戰(zhàn)機,也許是身體久久不得康復,導致他在此地的時間有3個月之久,直至離世。根據(jù)《化平縣志》的相關(guān)記載,前人已經(jīng)注意到散落于涼殿峽的很多石器,如:石墩、石槽、石柱以及插旗臺等。其中,有些石器如飲馬槽鑿刻相當精致,可以明顯看出這些和生活、牧馬以及屯兵有關(guān)。于是,有人設問,這些是否就是當年的蒙兵所留呢?
而開城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其遺址在現(xiàn)在固原城南20公里處,后來蒙古的幾任繼任者都是在這里調(diào)兵遣將對外發(fā)動進攻。開城當年的狀況可以通過文物“還原”,如:城中的延厘寺,格局和京城的寺院差不多。其它像石雕龍、銅權(quán)、琉璃四足香爐等文物都是難得的珍品。
在蒙哥戰(zhàn)場死后,在外的忽必烈仗也不打了,趕忙回來爭奪皇位,而此處的六盤山就是西部的主戰(zhàn)場。后來,他的兒子忙哥剌被封為了安西王,而安西王府的所在地就是開城。只是,忙哥剌的兒子阿難答缺乏政治經(jīng)驗,自己繼任王位之后,未能回避蒙元的皇位之爭,最終失敗,使得安西王的王號也直接被廢除了。
這里,我們再來看看成吉思汗的六盤山遺囑。史載,成吉思汗臨終前交代了很多事情,主要有這三件事:
一、兄弟團結(jié)。在接班人一事上,成吉思汗反復強調(diào)“凝聚力”,一定得聽從他的安排,擁立老三窩闊臺為下一任統(tǒng)治者,而且,還警告他的兒子們,不得違反他的決定,要將他的這些決定融入到自己的靈魂之中。
三、消滅西夏。成吉思汗念念不忘西夏,他知道西夏忌憚自己,于是,告訴部下不許透露自己去世的消息,并且和西夏交戰(zhàn)時,一定要選擇時機一舉殲滅。23年,這是蒙古汗國滅西夏所耗的時間,成吉思汗應該預見到了西夏氣數(shù)將盡,不過,他更希望速戰(zhàn)速決,才有此決定。最終,在1228年李睍投降蒙古。
二、“聯(lián)宋滅金”。成吉思汗真是老道,知道如何利用宋和金之間的矛盾。其實,將戰(zhàn)國時期的那些經(jīng)典戰(zhàn)事好好讀幾遍,就可以知道蒙古汗國的最終意圖,有誰會突然出手幫助別人呢?他的用意不過是要讓金兵的戰(zhàn)線拉長,讓頻繁的戰(zhàn)事消耗金兵的戰(zhàn)斗力。只是,宋朝的那些文人,似乎都不看兵書,于是,答應了聯(lián)蒙抗金之舉。
最終,成吉思汗的后人果然照做,使蒙古汗國滅了西夏、滅了金、滅了宋。
那么,成吉思汗究竟是在哪里去世的?
對此是說法各異,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寧夏六盤山、寧夏靈武和甘肅清水縣。不過,還有待更多的考證。而成吉思汗的墓地更是一個迷,這自然和蒙古族的喪葬習俗有關(guān),不像中原一些王朝的皇帝,非得將自己的陵墓修得富麗堂皇,成了一個地標性建筑,還不防盜。
而蒙古“汗”的墓地沒人知道,地面上沒有任何痕跡。按照史書的說法,遺體深埋地下后,埋葬者會牽來產(chǎn)過子的駱駝,當著母駱駝的面將小駱駝殺了,這樣地面就會留下血跡,然后讓萬馬踏平。之后,在一段時間內(nèi)會有士兵在此處看守,一直等到長出青草,看上去和周圍無異后才撤離。如果后人想拜祭先人,就得靠那只母駱駝,因為,它記得孩子的氣味。
可想而知,成吉思汗的墓地也是按照這個通用辦法,應該是無法找到的了。
蒙古汗國建立至元朝滅亡,六盤山的地位不可忽視,1253年忽必烈在此駐軍,和蒙傳佛教薩迦派在政治和宗教上結(jié)下了很深的淵源,甚至于,他后來還接受了宗教灌頂。而這些對于后來中國版圖的完整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
其實,成吉思汗的理想就是“大蒙古國”,只是在現(xiàn)實中要捍衛(wèi)這個成果,需要更多的不是武力,而是順應民心的導向。所以,再看這段故事,雖然來得轟轟烈烈,卻沒有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一樣被狼狽地掃進了歷史。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