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康熙和乾隆嗎?知秀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康乾盛世,是清朝國力最為鼎盛的時期。我們之前也曾經說到,康乾盛世期間的兩位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這兩爺孫在位期間,分別完成了六次南巡的歷史壯舉,留下了許多流傳后世的精彩故事。不過雖然兩人事跡相同,后世對他們的評價卻不一。對康熙南巡,總體而言是正面評價居多,而對乾隆的平均則相對負面。
我們知道,乾隆對康熙這位祖父,是抱有非常尊重的感情的。雖然乾隆本人性格比較自傲,總覺得誰也不如他,但對康熙,則是奉為精神偶像頂禮膜拜的。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干到六十年就讓位退休;康熙南巡六次,乾隆也南巡六次而止。這一方面是不愿蓋過康熙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粉絲對偶像的模仿。只是乾隆模仿得形似而神不似,效果也截然不同。
我們說回康熙和乾隆南巡的事,為什么同樣是六下江南,后世評價認為康熙是明君,而乾隆卻是敗家子呢?其實原因有很多方面。
首先,兩人南巡的目的不同??滴踉谄蕉ㄈ褪諒团_灣后,一生中有許多次出巡經歷,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去過,比如北巡出塞外,是為了加強與蒙古的聯(lián)絡,鞏固邊疆,南巡則是巡視河工,拉攏江南士族,每一次出巡,都有著很明確的政治目的。
反觀乾隆皇帝,艱苦的地方不去,只學著康熙南巡,而且每次都是去江南,不禁讓人懷疑其出巡的目的。
比如在乾隆第四次出巡后,乾隆稱因太后年高,停止出巡,其言外之意,前面數度南巡都是帶著老母親旅游觀光去了。后來太后去世不久,乾隆又開始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南巡,似乎也印證了這一猜測。
其次,皇帝出巡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每一次南巡,都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得有錢才能任性。康熙中期國力強盛,國庫負擔得起康熙出巡的費用,到康熙后期,出現了財政緊張的現象,康熙權衡利弊,毅然叫停南巡,砍掉了這一塊大的支出。
在乾隆后期,也出現了和康熙年間一樣的情況,國庫空虛,不足以支撐乾隆花銷巨大的出巡。為此,乾隆想了個辦法,自豪地宣稱自己后來南巡沒有花國庫的錢。那錢從哪來呢?一是議罪銀的罰沒收入,二是地方鹽商的供應花銷。
議罪銀乃和珅所創(chuàng)設,清朝官員犯了事,可以罰錢抵過,這些錢都進了乾隆個人小金庫。表面上看沒有花國庫的錢,但卻讓整個官僚系統(tǒng)趨于腐化,而且這些犯事的官員出了錢,羊毛出在羊身上,還是會從百姓身上搜刮。
至于地方鹽商的供應,鹽商的暴利,也是來源于官府的庇護和對百姓的剝削。鹽商們花在乾隆身上的每一分錢,最終還是分攤在了全國百姓的頭上。
第三,康熙出巡一直輕車簡從,如第一次南巡入蘇州,當地知縣還在升堂審官司??滴醯某鲅?,并沒有對途徑當地官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而反觀乾隆,每次出巡都要帶上一千侍衛(wèi),沿途安營扎寨,光是供養(yǎng)這一千人,就得花費巨大的開銷,更別提一路上筑橋鋪路,每一樣都是大工程,往往要在乾隆出巡之前兩三年就開始動工,官民為迎接乾隆的游覽荒廢事務和耕作,對當地生產也是極大的破壞。因此康熙和乾隆同樣六次南巡,卻得到如此不同的評價,也并不奇怪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