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真实露脸一区二区三区_无人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电影_国产男人的天堂在线视频

正在加載中...

首頁 歷史真相 揭秘士兵臉上刺字的起源,士兵臉上刺字什么時候廢除的?

揭秘士兵臉上刺字的起源,士兵臉上刺字什么時候廢除的?

刺字,上古五刑之一,原名叫做“黥刑”或“墨刑”,也就是給一些犯了罪的人臉上刺字,然后再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因觸犯秦律被處以黥[qíng]刑,因此在《史記》中稱他為“黥布”,他的傳記就叫《黥布列傳》。

黥刑起源很早,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產生,并一直延續(xù)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后執(zhí)行時間長達數(shù)千年之久。

給臉上刺字本來是給犯人臉上刺的,但是,在我國歷史上,有一段時間,卻把這種使人蒙受巨大精神羞辱的肉刑施加到了保家衛(wèi)國的士兵身上,這段歷史就是從唐末開始興起,直到南宋滅亡才結束。

士兵臉上刺字為什么會在這段時間里產生呢?又為什么會在南宋滅亡之后結為呢?

士兵臉上刺字的起源

我們都知道,那位滅亡大唐王朝的梁太祖朱溫是異常殘暴的,他經(jīng)常濫殺無辜,朱溫為了保證自己的軍隊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他規(guī)定,在戰(zhàn)場作戰(zhàn)時,如果將領級軍官戰(zhàn)死,其手下直屬的官兵都必須戰(zhàn)死,如有生還也要被殺掉,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規(guī)定。

本來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朱溫的這條規(guī)定使所有的士兵都陷于恐怖。有時候,即便打了勝仗,但由于軍官戰(zhàn)死,下級官兵也難逃一死。

于是,朱溫的這項規(guī)定造成的結果就是:只要軍官戰(zhàn)死,下級官兵便無心再戰(zhàn),開始大量逃亡。

為了防止士兵逃亡,朱溫首創(chuàng)在士兵臉上刺字, 目的是即便士兵逃亡了,臉上的刺字也一目了然,很容易就被抓回來。

朱溫通過殘暴的屠殺,終結了唐朝的歷史,建立了后梁。雖然后梁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是,士兵臉上刺字卻從此開始廣泛流行。

當時的另一個狀況也促使了這一方式的傳播。唐朝后期的動亂主要起于藩鎮(zhèn)割據(jù),朱溫給士兵刺字的做法最初是維持軍紀的殘酷手段。后來隨著軍閥混戰(zhàn),它轉變成軍隊屬性的表現(xiàn),即以刺字的方式表示軍隊屬于某個軍閥。

再加上當時民眾普遍厭惡打仗,各種軍閥割據(jù)勢力將青壯年強刺為兵的做法,成為確保自己武裝力量規(guī)模的重要手段。

因此,五代時期,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各朝紛紛對士兵刺字,甚至后周的開國皇帝太祖郭威身上也有刺青。

趙匡胤臉上有沒有刺字?

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臉上有沒有刺字呢?趙匡胤原先是郭威的手下,也是職業(yè)軍人出身,很可能也有刺字。

北宋著名的將領狄青也是行伍出身,因戰(zhàn)功而官至樞密副使,相當于軍部的副職。但狄青臉上依然有刺字。據(jù)史書記載,宋仁宗等人曾經(jīng)勸狄青,叫他用藥去掉臉上的刺字,狄青不肯。他說自己要留著臉上的刺字給所有的士兵看,鼓勵他們上進。

這個細節(jié)說明,刺字也是可以去除的。北宋也有不少逃兵,抓逃兵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有些逃兵就私自去掉了刺字。北宋軍隊還規(guī)定,士兵在這個部隊待著不滿意,可以換一個部隊,叫做“改刺”。因此,像趙匡胤這樣的高級將領,很可能在稱帝后用藥去掉了原先當士兵時留下的刺字。

對于趙匡胤來說,宋朝在五代的基礎上建立,接手了五代時期各個軍閥留下的部隊,所有的士兵都有不同的刺字,趙匡胤也就延續(xù)了這個方式。

士兵臉上刺字對軍隊士氣有什么影響?

刺字原先是對犯人的懲罰,且不說這種懲罰是否會讓犯人感到羞辱,而士兵普遍性地臉上刺字,就等于是將士兵與犯人放在同一個地位,包括那些不是犯人的良民士兵。因此,凡是在臉上刺字的,就都屬于被正常社會所看不起的人群。

狄青的經(jīng)歷也從反面說明了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層,臉上刺有字是屈辱的標志。否則,宋仁宗以及狄青在朝廷的同僚也不會多次勸他除掉刺字。

狄青不愿除字,說是想以自己的成就鼓舞士兵,實際上,最多也只能鼓舞個別士兵,難以改變社會大眾的根本看法。

宋朝軍隊主力“禁軍”的每個士兵都要刺字,等于國家的主力部隊處于被國民看不起的恥辱地位,其士氣可想而知。

現(xiàn)代有人將宋朝軍隊的刺字看成是顯著的部隊番號,這個理解也有道理。因為刺字有不同的部位、大小,有的在臉頰,有的在額頭、額角,有的在手上等等,“字"的內容也不同,的確具有部隊番號的意義。

但是,現(xiàn)在的部隊番號是貼上去的外在標志,脫下軍裝,士兵便與常人無異。但刺字使得士兵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迥異于常人,而且。這種差異還是恥辱的象征。

西夏與契丹遼國有沒有刺字?

當時與北宋鼎立的西夏也有刺字,由于西夏實行全民皆兵的征兵制,沒有必要對全民刺字,只對軍隊中的特殊群體刺字。

例如,西夏軍隊有類似朱溫的規(guī)定,高級將領戰(zhàn)死,其手下護衛(wèi)、親隨都要被殺,但普通士兵不殺,這可能是因為西夏人口不多,完全采用朱溫的做法對于保持足夠的兵源不利。

然而,西夏規(guī)定,此類將領戰(zhàn)死的部隊,手下士兵都要刺字,因而,刺字在西夏是一種懲罰。

契丹遼國同樣有刺字的記載和刑罰。比它們更晚的金朝,也有全體刺字的后勤部隊“射糧軍”。

必須指出的是,西夏、契丹、女真以及后來的蒙古都采取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因此,軍隊中有部分士兵刺字,并不影響整個士氣。

刺字在北宋與南宋兩朝的演變

軍人都會有刺字。岳飛背上也有我們都熟悉的“精忠報國”刺字,但不是按軍隊規(guī)定要求的刺字。實際上,宋朝軍人身體上在規(guī)定之外自由刺字的現(xiàn)象并非始于岳飛。

北宋初年,與楊家將齊名的武將呼延贊就有此類情形。呼延贊全身都刺滿“赤心殺契丹”五個字,他還要求家里的妻妾也在臉上刺字。因為女人對美的標準與男人不一樣,后來,呼延贊家里的女人只在手臂上刺字。呼延贊的兒子則在耳朵后面刺字,內容是“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

但是,在北宋時期,我們更多見到的是,逃兵消除自己刺字的現(xiàn)象,像狄青這樣的高級將領也被要求合法地消除刺字。

所以,在北宋,總體上來說,刺字始終是恥辱的象征,像呼延贊這樣以夸張的方式,把恥辱變成光榮的人只屬于異類。

到了南宋,刺字這一情況發(fā)生了改變。原因之一是,南宋進入軍隊的士兵成分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北宋時期,當兵的人有相當多一部分是出于無奈,尤其是不少社會上的“問題人物”都成了士兵。

南宋初年,北方很多百姓失去了家園,或者親人遭到屠殺、自愿當兵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這也使得人們不得不對軍隊的性質重新認識。

自愿當兵在土氣上往往要比被迫當兵要高,這在北宋就有體現(xiàn)。范仲淹在陜西抗擊西夏時,曾經(jīng)招募大量本地普通平民當兵,為了減少這些人當兵的恥辱感,范件淹改變了士兵刺字的方法,由原來的臉上刺字改為手背刺字。

這個做法較好地保證了士兵的士氣,因為與禁軍臉上刺字相比,手背刺字是一個明顯的區(qū)分,當這些人日后脫離軍籍,也不會被人看不起。

范仲淹的做法使得北宋時期的西北軍始終是一支勁旅,誕生了像狄青、種世衡這樣的著名將領。種氏一家將才輩出,被譽為“種家將”。

北宋末期宦官童貫能夠建立一系列戰(zhàn)功,靠的也是這支西北軍。靖康之難時,大批精銳西北軍尚在,只是受西夏的鉗制,且路途遙遠,或者又礙于原先遵從于童貫指揮的心結,在童貫被殺后,這支部隊未能及時救援京師開封,也讓人感慨不已!

文官富弼也組建了一批“教閱廂軍”,其來源也主要是自愿當兵的良家子弟。富弼曾特請宋英宗批準不在“教閱廂軍”的額上刺字,因而,廂軍中有一些軍隊改為手臂刺字,類似現(xiàn)代軍隊的臂章。

這批“教閱廂軍”主要從事非軍事化的工作,所謂“教閱”就是與禁軍一樣的軍事訓練。由于廂軍與禁軍的地位不同,這批廂軍號稱“廂禁軍”,在北宋的邊事中,當主力禁軍失敗后,廂軍有過幾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關鍵就在于其擁有高昂的士氣,史稱“誓眾感慨,一以當百”,從而扭轉了戰(zhàn)場失利的局面。

但是,按北宋軍制,這些“教閱廂軍”一般不會被派往邊疆前線,而是駐扎在本地,其主要范圍在京師地區(qū)以及東南地區(qū)。有人認為,靖康之難后,宋朝能夠守住東南半壁江山,形成南宋與金國抗衡,與這批“教閱廂軍”也有很大的關系。

士兵在手背或手臂刺字與臉上刺字有明顯的不同,一是這些人是自愿當兵,二是禁軍臉上刺字與犯人臉上刺字無異,而手背或手臂刺字是一個明顯的差異,社會對這些士兵的看法也不同,士兵自身的恥辱感也降低。

北宋還發(fā)生過這樣的事,原先手背刺字的軍隊,士氣比較正常,但朝廷突然要求將他們改為禁軍,要求臉上刺字,士兵便大批逃亡。

朝廷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臉上刺字的禁軍待遇比較高,因此,改手背刺字為臉上刺字,似乎就等于說,國家給了你更高的待遇,你就應該死心塌地地為國家效命。

然而,對于手背刺字的士兵來說,他們不愿接受臉上被刺字,因為榮譽感是不能用金錢交換的。

對于士兵刺字態(tài)度的改變,在北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了南宋初年,大批希望打回老家、趕走金人的平民投身軍隊,軍隊成分改變較大,使南宋對于士兵刺字又有了新的做法。

如果說北宋時期降低刺字恥辱感的主要方式是除掉刺字和改變刺字部位的話,那么,南宋初年,人們更多用呼延贊的方法,以夸張的刺字、刺青來掩蓋恥辱,甚至借勢將其變?yōu)楣奈枋繗獾姆绞健?/p>

例如靖康時期,主力部隊抗金不利,宋朝將領王彥便招集地方民眾組成義軍武裝,當時在太行山上,聚集了這樣一批矢志抗金的民眾,號稱“八字軍”,他們在面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其抗金行動一直延續(xù)到南宋,八字軍規(guī)模最大的時候達到10萬人左右,在各地多次重創(chuàng)金軍。

岳飛早年曾經(jīng)是“八字軍”的一員,后因與“八字軍”首領王彥意見不合而離開。后來當“八字軍”實力壯大時,岳飛又曾要求重新加入“八字軍"。王彥看出岳飛“人才難得”沒有接納岳飛,岳飛就另謀發(fā)展。由此我們似乎也可以看出,岳飛背上的刺字或許同他與“八字軍”的淵源也有關。

“花拳繡腿”的來歷

南宋初期另一位大將張俊的方式則更為夸張。張俊讓他手下的士兵,在胳膊與腿上都刺滿錦繡花紋,因此他們也被稱為“花腿軍"。

但是,張俊以貪財著稱,在當時人們的眼里也是因為張俊的部隊打仗越來越不行,撈錢卻越來越行,因而張家軍、花腿軍含有“花拳繡腿的意思。換句話說,后來出現(xiàn)“花拳繡腿”這個詞,與張俊的張家軍、花腿軍是有關的。

從歷史的演變看,張俊的“花腿軍”更像是現(xiàn)代黑社會流行的刺青,可以嚇唬老百姓,真要讓這些人上前線打仗,估計難堪大任。

由于士兵要刺字,犯人要刺字,因而人們總是想改變各種官方刺字所包含的負面含義,因此,刺青在宋朝比較普遍。

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在《水滸傳》中,有不少的梁山好漢都有刺青。魯智深的綽號“花和尚”就來自他身上的錦繡刺青。在梁山好漢中有刺青的人太多,比如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等,連宋江都有。

《水滸傳》雖說是小說,但是,宋朝也有很多普通人,自愿以花樣刺青為美的現(xiàn)象的確存在。

《水滸傳》描繪說,那時候還有民間刺青比賽,燕青的刺青就是為了參加比賽,而由主人盧俊義花錢請高人刺的。

為了降低士兵刺字所帶來的恥辱感,南宋時期開始招募無須刺字的士兵,稱之為“效用”。遺憾的是,南宋并沒有廢除士兵刺字的做法,積重難返也是一個原因。

終上所述,我們也就看到了士兵臉上刺字在宋朝300年歷史上一個簡單的演變過程。

刺字的廢除

士兵臉上刺字的規(guī)定到了元朝忽必烈時期廢除。蒙古人實行全民皆兵,因此根本就無須對士兵刺字。入主中原后,元朝較多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對于士兵刺字就有一個選擇。

元朝把民眾分為四等,蒙古人為最高一等,南方漢人為最低一等。雖然忽必烈也招納了一批漢人當兵,但對于蒙古人,依然實行男子17歲以上都要當兵的義務征兵制,因此,士兵刺字所體現(xiàn)的歧視士兵的做法在元朝那里就沒法貫徹,廢除也就成為必然。

但是刑罰上的刺字,也就是黥刑,并沒有廢除。黥刑一直延續(xù)到了清朝末期才被廢除。

士兵刺字在太平天國時期有一個反復,太平軍開始大都是農民自愿參軍,但后來自愿加入太平軍的農民越來越少,太平軍不得不強抓很多百姓去當兵。為了防止這些士兵逃跑,便在他們的額頭上刺字。

總體來說,宋朝實行的士兵刺字是一個糟糕的做法,它嚴重影響了軍隊的士氣,但它也給后世的軍隊留下一個遺產,即部隊明確的番號制度,只不過,后來部隊的番號已經(jīng)不用刺字這種手段了,而用軍服、徽章、臂章等外在的形式來區(qū)分。

還有,當代的人們給自己身上刺青,以紋上各種花式為美,也許就是從宋代的刺字、刺青流傳下來的。

本文由網(wǎng)絡整理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王安石變法失敗,為何在宋朝的地位還是很高?
下一篇
三國中董允是怎樣的人?他的歷史評價如何?
發(fā)表評論
驗證碼
選擇表情
頁面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