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延想到一個計劃,親自率領5000軍隊,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城,再由諸葛亮帶領軍隊出斜谷,在長安會師。倘若這個計劃成功,蜀漢大軍將會一并拿下雍州和涼州。不料這個計劃卻遭到了諸葛亮的否決。諸葛亮為什么不肯同意呢?背后又有什么緣由呢?
諸葛亮“過于謹慎”
首先,是因為諸葛亮“過于謹慎”的性格。對于諸葛亮這種謹小慎微的人來說,他是不允許在北伐當中出現(xiàn)任何在自己控制之外的事情發(fā)生。畢竟那個時候蜀國的國力不是很強,而且兵也不是很多,一旦這些兵折損在子午谷這個地方,對于蜀國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打擊,甚至會因此失去一個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軍,所以還不如穩(wěn)中求勝。
魏延的計謀
如果用魏延的計謀,兩國軍隊匯聚在一塊兒的話一定會有一場大戰(zhàn)。如果戰(zhàn)爭勝利的話漢蜀也得不到什么太大的好處,如果戰(zhàn)爭失敗那么將會失去整個蜀漢大軍,這樣一看任何人都不會去冒這樣的風險。糧草一旦供應不上,軍隊必定會被掣肘,到時候必定會狼狽戰(zhàn)敗。況且,當時天下一共有十四州,魏國擁有九州半的土地,然而蜀漢只有少得可憐的一州。魏國有四百萬的百姓,而蜀漢向魏國時投降時只有區(qū)區(qū)的九十四萬民眾。
這兩國的實力懸殊實在太大,怎么可能匹敵。所以說,北伐注定不會成功。終究是蜀國實力太差了,策略只是錦上添花。況且,即便這一計劃成功也改變不了什么大局,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說到底還是綜合國力的比拼,即使在局部取得幾個勝利也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
其二,子午谷一帶有一條長達300公里的古道,地勢易守難攻,很容易遭到敵軍的埋伏,如果腹背受敵的話在這樣的地勢中將會很難逃脫必會全軍覆沒。一旦魏延帶領的這支軍隊陷入到這里面,不但會對戰(zhàn)局產(chǎn)生不了什么有力的幫助,甚至還要諸葛亮還分兵去救援魏延,這個時候就會極大的耽誤北伐的進度。最后,諸葛亮的目的不是滅了魏國。蜀國的綜合國力雖然比不過曹魏,但是如果只是應對關中這一地區(qū),還是有可能的成功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