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如時期,地內町迅猛發(fā)展。所謂地內町,即建立在真宗寺廟附近的一些城鎮(zhèn),是農業(yè)商業(yè)中心,其絕大多數(shù)居民都是一向門徒。本愿寺得以直接控制一部分這類城鎮(zhèn),獲得經濟來源。地內町門徒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守衛(wèi)町,以防止外人進攻,因而他們努力建立大量要塞。石山本愿寺便是個巨大的堡壘,整個地域有五十個以上的要塞。 戰(zhàn)國時代,一些大名試圖在農村建立新的統(tǒng)治秩序,遭到一向門徒強烈反抗,因而出現(xiàn)大量的一向一揆,規(guī)模大的,有萬人以上的門徒參加。對這些起義,各地的封建領主不得不予以鎮(zhèn)壓,其中鎮(zhèn)壓最為激烈的,即為織田信長。他對無論新舊的所有佛教勢力都十分憎惡,而本愿寺勢力如此之強,脈絡如此之廣,能量如此之大,成為他統(tǒng)一日本之最大障礙:
1、本愿寺作為一個大寺,結構復雜,組織嚴密,散布整個關東、關西平原。本愿寺可以調動各地門徒同時向信長開戰(zhàn)。
2、 本愿寺不需要有常備軍,地方門徒能自行補給。本寺以外的門徒還能反過來支持石山本寺。
3、本愿寺具有優(yōu)良的地理條件與資源:背后是海,可以通過海路補給戰(zhàn)略物資。此外,石山御坊早已建成極強的軍事要塞,十分難以攻下。
4、一向門徒都對本愿寺十分忠誠,不容易變節(jié)。
這種情況,使信長消滅本愿寺遇到重重障礙。信長對本愿寺的作戰(zhàn),因此也持續(xù)了十年之久。
1570,信長擁戴足利義昭進京,途經時便對石山本愿寺索要軍費,其實是借口開戰(zhàn);本愿寺不允,信長的鐵炮部隊便浩浩蕩蕩開來,和本愿寺調度的雜賀眾,進行了戰(zhàn)國史上罕見的洋槍大戰(zhàn),史稱“石山戰(zhàn)爭”。顯如遂宣布信長為“法敵”,號召全國門徒發(fā)動一向一睽,反對信長。其后,顯如發(fā)動長島一向一揆,圍攻信長之弟信興所在的小木江城。將信興殺死,又組織了三萬多門徒與朝倉、淺井軍合攻宇佐山城,令織田方守將森可成戰(zhàn)死。本愿寺更逐漸建聯(lián)合了上杉、武田、三好、淺井、六角、朝倉等大名成所謂的“信長包圍網”,成為反對信長之政治、軍事中心。信長包圍網的成員一直在變,但本愿寺至始至終一直都是中樞。本來,和顯如合作密切的武田家在東面,使信長成腹背受敵之勢,形勢對本愿寺十分有利,但在1573年,信玄病死,至此形式逆轉。信長于1574年力克長島城,屠城二萬;此年鎮(zhèn)壓越前一向一揆,本愿寺坊主下間賴照戰(zhàn)死。1576年,信長開始攻擊石山本城,本愿寺急尋毛利水軍(村上水軍)救援,終于在木津口大敗織田水軍(九鬼水軍),但在1578年,織田水軍擊敗毛利水軍,石山又受圍困,且失去了海上補給。到1580年,顯如見本愿寺實力消耗殆盡,對抗信長已無希望,只好放棄,以讓出加賀和石山城為條件,在天皇之調解下同織田信長議和。從此,本愿寺便退出了政治舞臺。
再回顧本愿寺對抗信長的歷史,可發(fā)現(xiàn)許多不利于本愿寺的因素,導致其失敗。
1、它畢竟是一個宗教組織,沒有封建領主對麾下武士集團那樣直接而有力的控制。本愿寺缺乏對其門徒的直接控制,門徒也并不總遵從命令,發(fā)令時要考慮他們的利益。此外,門徒畢竟以農民為主,不是職業(yè)軍人,并非以戰(zhàn)爭為職業(yè),沒有理由隨隨便便的就發(fā)動起義,從事戰(zhàn)爭。只有在起義和自己的經濟利益一致時,才會參與。
2、一向宗并非一個軍事組織,缺乏必要的軍事人才。一向一揆靠地方農民組織進行,缺乏有效統(tǒng)領起義的軍事領袖。
3、宗內門徒會之間也有矛盾,使橫向的軍事合作有一定困難,不能依本寺的指令隨心所欲進行。此外,盡管大多門徒表現(xiàn)忠誠。有的門徒還是會出于種種考慮,試圖脫離本愿寺。
4、反信長聯(lián)盟由各種利益不一致的大名和寺院組成,不能達到齊心協(xié)力。他們只是為了反對信長而走到一起。缺乏組織性,缺乏統(tǒng)一的領導,缺乏明確的綱領和統(tǒng)一的軍事策略。
因此,信長能夠以其軍事上的強大,擊破信長包圍網。
本愿寺投降后,顯如遂隱居,由其弟準如接持法門。在正親町天皇天正十九年(1591年)時,在豐臣秀吉之幫助下,于京都崛川六條重新建立新本山(位于京都市下京區(qū)花屋町下ル本愿寺門前町本愿寺),此后直到今天,都為本愿寺之本山所在。當時,顯如之子教如因不滿其父同信長議和,乃與顯如脫離父子關系,在京都自立山門,立東本愿寺,而準如之本愿寺,稱西本愿寺。至自,本愿寺分為東西兩家,直到今日。準如一脈的西本愿寺法統(tǒng),被稱為“真宗本愿寺派”,仍以正統(tǒng)自居;教如一脈的東本愿寺法統(tǒng),被稱為“真宗大谷派”。
之后本愿寺顯如和信長勢力繼承人──豐臣秀吉和解,秀吉在大阪、京都等地方捐地給本愿寺重建,本愿寺這才漸漸回復元氣。但顯如死后,教團內部對立,曾經不遵父命的長子教如跟繼承12代法主之位三子準如兩人存有芥蒂,加上后來掌權者德川家康在背后有意操弄,故意協(xié)助扶植教如建立新寺院。于是本愿寺勢力從此分裂,教如的新流派稱作東本愿寺派、準如這邊則稱作西本愿寺派。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