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敬德逼宮時李淵為什么會投降。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李世民和尉遲敬德聯(lián)合起來,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李世民立刻派尉遲敬德去宮內(nèi)找李淵。當時尉遲敬德也只有一個人,雖然“擐甲持矛”,但他肯定也不敢殺李淵,而且也不一定殺得了。再說了,李淵那時候還掌控著天下兵權(quán)。只要李淵一聲令下,讓侍衛(wèi)把尉遲敬德拿下,再調(diào)集天下兵馬攻打李世民,李世民肯定不是李淵的對手。
但是,李淵當時有那么好的條件,手上還掌控著百萬雄兵,為什么竟然輕易地就投降了李世民,交出兵權(quán),并且還迅速就交出了皇位呢?不管李建成和李世民有多大的矛盾,但那也只是矛盾而已。就算把權(quán)力讓出來,也不算一個大事。禮讓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李世民卻竟然殘忍地把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殺害。
這種手足相殘的行為,已經(jīng)越過了底線。作為當父親的人來說,必須對李世民進行嚴厲的處罰。就算他自身受到了威脅,他也不能容忍有人這樣做。更何況,當時就一個尉遲敬德在,他也沒有受到什么樣的威脅。他為什么不做公平正義的事情,反而把兵權(quán)皇位都拱手交給李世民呢?
要講清楚其中的道理,我們需要先復盤一下尉遲敬德進去時候的情況。
《資治通鑒》記載:“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wèi),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就是說,當時李淵在等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前去對質(zhì)的時候,閑得沒事干,于是輕松愉快跑去湖中泛舟。這時候,尉遲敬德進來了。這里說的是“直至上所”。當時李淵在湖里,尉遲敬德是站在湖邊和李淵說話,還是登臨船上,這里并沒有明確說明。
不過,我認為尉遲敬德登臨船上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尉遲敬德確實登上了李淵的船,這說明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要知道,皇帝身邊,向來是不缺少侍衛(wèi)的。侍衛(wèi)必須緊緊跟隨皇帝,確?;实鄣陌踩?。
既然李淵當時還在泛舟,說明他一點兒也沒察覺到已經(jīng)發(fā)生了嚴重的問題。沒有發(fā)現(xiàn)出問題,說明事發(fā)現(xiàn)場與李淵泛舟的地方隔得比較遠。既然隔得比較遠,尉遲敬德從事發(fā)現(xiàn)場到李淵的船上,這中間一定走過很長的路。
要知道,尉遲敬德當時是手拿武器,穿著鎧甲的。這樣的裝束,就是一種“造反”的表現(xiàn),難道沿途的侍衛(wèi)沒有發(fā)現(xiàn),因而阻止尉遲敬德嗎?
唐玄宗的時候,武惠妃假稱宮中有盜賊,讓太子李瑛等三個皇子帶刀進去抓盜賊。當李瑛等三人帶著刀進去的時候,武惠妃卻讓唐玄宗看見這一場景,并說這三個人在造反。這使得唐玄宗最終廢殺了李瑛等三個皇子。
唐玄宗因為看見親兒子在宮中手拿武器,不惜廢殺親兒子,可見這件事有多么嚴重。
既然這件事如此嚴重,而尉遲敬德卻能夠暢通無阻地進入宮中。這樣反常的現(xiàn)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宮中的侍衛(wèi),包括李淵身邊的那些貼身侍衛(wèi),早就被李世民給收買了,全成了李世民的人。
而且,不但侍衛(wèi)們成了李世民的人,李淵身邊的大臣,也都已經(jīng)成了李世民的人。當尉遲敬德來到李淵身邊,對李淵說,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造反,李世民已經(jīng)把他們給殺掉以后,當時李淵身邊的大臣蕭瑀和陳叔達立刻就對李淵說:“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大家看看,這兩個大臣立刻幫助李世民說話,說李建成、李元吉這樣做,完全是咎由自取。這兩個人沒有功勞,反而多次傷害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應該“誅之”。同時還讓李淵趕緊交出兵權(quán)和皇位,讓李世民去處理善后的事情。
我們還要注意的是他們的稱呼是“建成、元吉”,而尉遲敬德剛才說的還是“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呢。
我相信《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不會亂寫稱呼,他這樣寫,顯然就是表明,實際上蕭瑀和陳叔達早就被李世民收買了,是李世民身邊的人。
從這里可以,李淵實際上已經(jīng)被完全控制起來了。表面上只有尉遲敬德一個人,實際上身邊無處不是李世民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李淵雖然手中有百萬雄兵,但實際上他根本就不可能調(diào)動,根本就無法把命令發(fā)出去。因此,他能干什么呢?
同時,李淵也看到,既然李世民已經(jīng)控制了一切,如果在那時候貿(mào)然下達命名誅殺李世民,最終的結(jié)果,只能是他和李世民兩敗俱傷。他們兩敗俱傷,可能他們李家的江山,也就落入別人的手里了。
思來想去,李淵只得昧著良心,忍了那口氣,把兵權(quán)和皇位都交給李世民。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