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在朱棣死后即位稱帝,史稱明仁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看一看。
朱高熾跟英武蓋世的父親不太一樣,從小喜靜不喜動,讀書可以,練武是勉為其難。而且越長越胖,成年后長成一個大胖子,腿腳還不好(估計是小兒麻痹癥),需要兩個人在兩邊扶著,才能走路,但走得跌跌撞撞、東倒西歪,很不好看。雖然模樣不咋的,但朱高熾心地仁慈、胸懷寬廣,遇事有決斷,干過的三件大事讓人由衷敬服。
朱高熾
守衛(wèi)北平城,完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朱棣起兵后,為了壯大力量,跑到十七弟寧王朱權(quán)的駐地,煽動他一起造反。恰在此時,朝廷派李景隆率領(lǐng)50萬大軍進攻北平,城內(nèi)只有1萬燕軍守衛(wèi)。朱棣不在,世子朱高熾就是守城的最高指揮官。面對50倍的兵力差距,平時外表柔弱的朱高熾展現(xiàn)了剛烈果決的一面,他發(fā)動全城百姓共同御敵,還親自登上城頭,與將士們一起拼死守城。在他的帶動下,全城百姓浴血奮戰(zhàn),就連婦女兒童都拿起磚頭瓦塊,向攻城的敵軍擲去。
在北平城內(nèi)軍民的殊死抵抗下,朝廷50萬大軍久攻不下,李景隆竟然下令暫緩攻城。他手下將領(lǐng)瞿能發(fā)現(xiàn)北平城的張掖門守衛(wèi)空虛,來不及請示,就直接帶兵攻打,在即將破城的時候,李景隆卻下令讓他退兵,理由是編造的,真實原因就是李景隆不想讓別人搶去破城的首功!等過了幾天,李景隆率兵攻城時,氣溫驟降,朱高熾果斷下令兵士“潑水成冰”,給北平城披上了一層厚厚的冰甲,李景隆只能“望冰興嘆”了。不久,朱棣率軍回援,北平城守住了。
北平守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對朱棣“靖難之役”的最后成功,意義重大。此戰(zhàn)大挫了朝廷軍隊的銳氣,大張了燕軍志氣,給朱棣起兵南下提供了一塊穩(wěn)固的后方根據(jù)地。作為北平守衛(wèi)戰(zhàn)的最高指揮官,朱高熾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展現(xiàn)了此生在軍事領(lǐng)域的最高成就和最大亮點,贏得了廣泛的贊譽,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大大加了分。
影視劇中的朱高熙
仁心高德,展現(xiàn)了令人敬服的胸襟度量。朱高熾作為藩王之子,以后又相繼成為世子、太子乃至皇帝,權(quán)位雖高,但經(jīng)歷并不平坦,經(jīng)受了許多磨煉。他的二弟朱高熙高大威猛,能征善戰(zhàn),深得朱棣喜愛,也備受武將集團的推崇。他覬覦大哥的接班人位置,不停地使絆子、搞誣陷,使得朱棣多次猜忌申斥朱高熾,多虧解縉、楊榮、楊志奇等文人謀士力諫,才保得朱高熾周全。后來朱高熙陰謀敗露,朱棣收其護衛(wèi),將其趕出京城,就藩山東樂安。朱高熾登基后,體念親情,不究過往,反而增加了朱高熙的俸祿,并賜予他幾個兒子爵位,但朱高熙冥頑不靈、死不認錯,一直想篡位當皇帝,最后被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給收拾了。
朱高熾還有個三弟朱高燧,從小嬌生慣養(yǎng),經(jīng)常做一些不法之事,長大后野心勃勃,與二哥朱高熙相互勾結(jié),極力誣陷大哥朱高熾,陰謀奪取接班人位置。事情敗露后,朱棣怒殺其首席謀士顧晟,并要嚴懲朱高燧,多虧朱高熾替他苦苦求情,他才得以赦免。后來,護衛(wèi)指揮孟賢等人趁朱棣病重之機,偽造詔書,圖謀叛亂,想殺死朱棣,廢掉太子朱高熾,擁立朱高燧稱帝。此事被人告發(fā),孟賢等人被處死,朱高燧被嚇得魂不附體,多虧朱高熾替他向父親辯解,說“都是下人所為,弟弟肯定不知情”,他才僥幸過關(guān)。
朱高熾對兩位弟弟的態(tài)度,在封建時代的帝王之家極其罕見。帝王之家的兄弟生來即對手,權(quán)力欲望遠遠大于兄弟親情。為了至高無上的皇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的事屢見不鮮。像唐太宗李世民為爭奪權(quán)力,發(fā)動“玄武門之變”,不但把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殺死,還把他們的10多個兒子全部誅殺,以絕后患,這是何等的冷酷無情!與此相比,朱高熾對屢次害己的弟弟一再包容,這樣的仁心高德確實讓人敬佩!
撥亂反正,以果敢勇氣糾正父親過失。朱高熾在位只有10個月時間,在如此短的時間里,他依靠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淮等名臣,推行了一系列變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時的許多舊臣和他們的家屬,被連坐流放的允許返回原籍,并分給土地。他平反了大量冤獄,包括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和解縉的冤案,對外公開宣稱他們是忠臣,而不是奸臣。這些案子,當年都是朱棣親手定的,朱高熾在父親尸骨未寒之際,就改變他的決定,很容易遭到別人攻擊,說他不守孝道,枉為人子。
影視劇中的方孝孺
但朱高熾毅然決然地干了,當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面,高聲宣告“方孝孺是忠臣,不是奸臣”的時候,滿朝震驚,繼而佩服他的正直和勇敢。他頒布大赦令,停止對外征伐,取消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裁撤冗官,提拔品德高尚者為官;改革科舉制度,規(guī)定份額,保證北方人占全部進士的40%;糾正司法弊病,杜絕酷刑下的冤案;廢除皇室征用木材、金銀的做法,實施公平購買的制度;免除災民田賦,并及時救濟,鼓勵逃亡者重返故里,免除他們的欠稅,等等。
朱高熾在他有限的人生空間里,盡情施展著一位仁君的理想抱負,給了天下百姓充分的休養(yǎng)生息,社會生產(chǎn)力得到了空前發(fā)展,明朝進入了一個強盛穩(wěn)定的時期,為“仁宣盛世”的出現(xiàn)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在北京突然駕崩,終年47歲。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