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知秀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姜維。
蜀漢占據著四川,主要敵方來自北面的魏政權,而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處于防守狀態(tài), 然后姜維得到調動兵權的權限,于是三番五次開啟大幅北伐,這階段由于郭淮,鐘會等人的活躍,雙方互有勝敗,我們稱為中期。此時我們插入一段,即被大家常常提到的蜀漢政治狀況,在諸葛亮階段,諸葛亮本身就是政治中心,屬于政治家兼具軍事指揮狀態(tài),因此諸葛北伐的時候,類似國家最高決策層集體去前線,而名義上的國家領袖劉禪,雖然名義上擁有更高的權力,但實際權力仍舊存在諸葛手中,也就是說諸葛離開后,蜀漢平常事務劉禪可以處理。
但真正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決斷仍舊需要報至諸葛,而劉禪對諸葛的信任更使劉禪并不反感,我們需要明白,劉禪只是懦弱,并不愚蠢,他完全明白無論是能力還是政治資源,自己完全無法匹敵自己的叔父,他是樂于接受這個狀況的。因此這個政治狀況其實是相對穩(wěn)定的。要說唯一的缺陷,就是這個狀況只有諸葛亮一個人適合,一旦諸葛亮去世,那么沒有另一個人可以有這個能力既使劉禪完全信任,又能文武兼?zhèn)滠娬话炎?。因此諸葛亮的安排是姜維等武將對外,蔣費等人處理內政,但他并未預料到蔣費二人死的那么快。
更重要的是,雖然姜維表面上得到了劉禪的信任,成為國家軍政一把手,但其實姜維一心撲在軍事上,由于魏國降蔣的身份,姜維在蜀漢并沒有得力的政治盟友,即成了姜維在朝廷時,劉禪和群臣畏懼他(注意是畏懼不是信服)因此暫時可以穩(wěn)定,但一旦姜維去往前線,此時國家政治中心并沒有伴隨著姜維,而是留在成都,最初幾年還沒什么大事,但這個穩(wěn)定是根據姜維的戰(zhàn)績來維持的。姜維戰(zhàn)勝,朝廷認為理所應當,姜維戰(zhàn)敗,朝廷便立刻會出現講和派,姜維實際的政治地位受到一大批投降派的威脅。
我們常常會把姜維和鄧艾,鐘會,郭淮相提并論,但其實他們地位并不對等,姜維對于蜀國來說是最高軍事統(tǒng)帥,而鄧艾等人其實是一方將領而已。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所能統(tǒng)率的機動兵力姜維往往還占據劣勢,這就是兩國國力的差距了。遠不是一個姜維可以頂替的。中期雖然互有勝敗,(不評價個人戰(zhàn)績,討論宏觀的兩軍交戰(zhàn)),但關鍵是魏國不過是有所傷亡,而蜀漢卻常年屬于超負荷作戰(zhàn),類似一個大漢滿不在乎的一只手和一個年輕小伙兒拼盡全力扳手腕,雖然暫時雙方平衡,但實際蜀漢已經一點一點被抽空,魏國國力反而緩慢上升。
這是姜維早早能看到的,這也是蜀漢調整防御戰(zhàn)略的根本原因。蜀漢進入防守階段后,其實類似一個鐵桶,魏軍極難攻進,蜀軍也很難出來,但問題在于由于以上的原因,蜀漢實在緩慢下降的,北魏是在緩緩增強的,那么,蜀漢遲早有一天撐不住鐵桶,從政治上來講,姜維只抓軍事抓不了政治這個狀況當然不如武侯時期,但真的也是能做到的極致罷了,最可怕的是這個狀況同樣是不可復制的,那么對于姜維來講,他至少需要在死前完成兩個目標之一,一為在他手中直接統(tǒng)一三國,顯然這個不太現實。
二就是至少也要對主要敵人,魏造成重要打擊,從而根本逆轉蜀漢的狀況,要么北上奪取關中,使蜀漢至少不會被魏國穩(wěn)穩(wěn)壓制。至少能和魏國有一戰(zhàn)之力。顯然,這個目標姜維同樣做不到,那么,下下之策就是在川北對魏軍發(fā)動一場大幅度殲滅戰(zhàn),是夷陵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這類級別的戰(zhàn)役,能讓魏軍有生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倘若能達到這個目標,即便姜維很快撒手而去,蜀漢也有相當的時間恢復發(fā)展,無論是國力還是人才,蜀漢才真正有進可取長安,退可為劉備的優(yōu)勢局面。
于是,姜維決定敞開漢中防御體系,引誘大股魏軍進入,是打算在此卡斷魏軍后路,斷絕魏軍后援,來一場驚天動地的殲滅戰(zhàn)。否則硬守防御體系只能在此消彼長中慢慢毀滅。結局我們都清楚,姜維失敗了,蜀國因此滅亡,極多歷史學家文人因此把大大一個窮兵贖武的帽子扣到姜維頭上。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