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砻饔⒆谥炱铈?zhèn)真的是昏君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說起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觀感里恐怕是個昏君、庸君,甚至我還看到有作者將朱祁鎮(zhèn)和其弟弟明代宗朱祁鈺的關系比喻成淘氣哥哥和倒霉弟弟。明代宗朱祁鈺究竟是幸運還是倒霉,今天暫且不說,但朱祁鎮(zhèn)恐怕卻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昏庸無能的君主。
看了大家在文章底下的評論,認為朱祁鎮(zhèn)昏庸無能的理由主要有兩個。
第一、英宗寵幸宦官王振,挑起邊釁,而又冒然率軍出征,結果幾十萬大軍被擊潰,英宗本人被生擒,而后被也先作為人質,帶至北京城下,差點令明朝滅亡。
第二、奪門之變后,英宗復位為帝,對之前土木之變后立下大功,尤其是力主朱祁鈺登位的官員進行清算,而其中最令大家感到憤恨的莫過于于謙的冤獄,堪比宋朝岳飛的莫須有。
上面兩件事情確實是明英宗一生的污點,是不能夠辯白的,但是評價一個人,尤其是皇帝,不能單從一兩件事著手,而是應該全面的看待。
首先,英宗并不是一個甘于平庸的君主,相反他有著遠大的志向,他向往自己的先祖朱棣五征北元的壯舉,于是他勵精圖治,遠離逸樂,才有后來親征之事。他的勤勉程度在明朝歷代皇帝里都是排得上前幾位的,不在朱元璋之下。
他在和首輔李賢談話時曾經(jīng)說到自己一天的工作安排:
朕負荷天下之重,五更二點即起,齋潔具服,拜天畢,省奏章剖決訖,復具服謁奉先殿,行禮畢,視朝。循此定規(guī)、定時,不敢有誤。退朝,至文華殿,或有政事有關大臣者,則召而訪問商榷。復省奏章訖,回宮,進膳后,從容游息至申初,復(省)奏章。暇則聽內政,至晚而休。
而且朱祁鎮(zhèn)處理奏章還不像其他皇帝,先由內閣票擬,再由太監(jiān)批紅,自己當個甩手掌柜,而是親力親為,極為仔細認真,每次都要與大臣商議。
天資英武,益明習政務,天下奏牘一一親覽?;蛴泻聊┎钍?,便能察見。凡有發(fā)下裁斷(李)賢等一出于至公。上知其無私,委任益隆,凡事不肯輕易即出,必召問其可否...是以政事無大差失,法度舉振,人心驚懼,平昔縱放者莫不收斂。
第二,明英宗厲行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節(jié)省出了一大筆開支。明英宗在位時,尤其是經(jīng)過土木之變和圈禁南宮,越發(fā)能體會百姓疾苦,不貪圖享樂,不施苛政于民。
今在位五年矣,未嘗一日忘在南城時...飲食隨分,未嘗揀擇去取,衣服亦隨宜,雖著布衣,人不以為非天子也。
對于宮中用度,他也是能省就省,例如之前宮中每到年節(jié)都要舉辦宴會,花費不小,明英宗卻覺得這些宴會太浪費錢財了,于是將一歲四宴改成一歲兩宴。
第三、明英宗有一顆仁愛之心,在他復辟以后,施行也許多仁政,被天下萬民稱頌,駕崩后萬民哭泣,如喪考妣。
英宗皇帝登遐以之后,群臣兆民若喪考妣,悲哀特甚,以為神德圣政,不可憚窺。四事尤為卓絕:終世未嘗殺一非罪,未嘗遣內官干郡縣,復中宮位號,不用宮人殉葬。此皆自昔君人甚難,而出于帝之剛明獨斷,所謂度越百王者。
除了上面所記述的四件事以后,明英宗還有一件事也是被后人廣為稱頌的,那就是釋放建文帝的遺屬,并安頓好他們。
念建庶人自幼為前人累,拘幽至今已五十余年,憫此余孤,特從寬貸,用是厚加賞賚,遣人送至鳳陽居住,月給稟餼以安其生,仍聽婚姻以繼其后,庶副眷念親親之意。
明英宗先是在被俘后經(jīng)嘗囚虜之苦,奉迎還朝后又被囚禁在南宮七年,他深切體會到因為權力斗爭而遭到禁錮的建文帝遺屬的苦難,因此一復辟便立即釋放了他們。這種以己度人的品質,不就是孔子所盛贊的“仁”嗎?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在總結明英宗一生時,曾經(jīng)說他是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這個評價看來是有失偏頗的。
《明史英宗本紀》對英宗的一生大體是持肯定態(tài)度,“英宗承仁、宣之業(yè),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前后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明英宗前后在位24年,在仁宣之治的基礎上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至于上恭讓后謚,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恭讓后謚、釋放建文帝遺屬、廢除宮女殉葬制度,更是值得后世君王學習。
“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唯對他寵信宦官王振一事提出了批評。
結合清代史官的意見,我們大體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明英宗是一個曾經(jīng)犯過錯誤但努力去改正的好皇帝。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