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八節(jié)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1聞善言,則拜。大舜有2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3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4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5。”
【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錯誤,他便高興。禹聽到了有價值的話,就給人下拜。大舜有個偉大的地方,他的善和子路及禹是一樣的——放棄自己的觀點,而聽從別人的有益的話,樂于從別人那兒吸取優(yōu)點來行善。他從干農(nóng)活、制陶器、打魚直到做天子,沒有哪一優(yōu)點不是取自于人的。優(yōu)點取之于人而用來行善,就是和別人一道行善。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和別人一道行善?!?/p>
【注釋】
(1)禹:古代歷史傳說中開創(chuàng)夏朝的天子,也是中國第一位治理洪水的偉大人物。
(2)有:這一“有”并不像有些注家解釋的那樣通“又”。
(3)耕稼、陶、漁:《史記·五帝本紀》云:“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p>
(4)取諸人:取之于人;諸,“之于”二字的合音字。
(5)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這句的“故”不表示“因此”“所以”“于是”,而與“夫”類似,可以不譯;與,偕同。逢彬按,朱熹說“與”為“許”,那么,“與人為善”就是贊同他人為善(朱熹解釋為幫助他人行善),恐非?!睹献幼g注》說“與,偕同之意”,是正確的?!芭c”為動詞表“贊同”義時,它后面的賓語都很簡單。參見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5.9的《考證》。與此相反,如理解這一“與”為表“偕同”的介詞,則類似文例不勝枚舉。僅僅《孟子·滕文公下》就有好些例,如“與民由之”“與葛為鄰”等。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