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良作為袁紹手下名將,被譽為“河北四庭柱”之首,能力方面自然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在《三國演義》之中,顏良卻變成了關羽口中的“插標賣首”之徒,更是在此后交戰(zhàn)中被關羽一刀斬于馬下,那么顏良真的是徒有虛名嗎?實際上并非如此,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顏良死的其實都有些冤枉,不同之處在于,《三國志》中死于荀攸之計,《三國演義》則死于劉備的一句話。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三國志》版本:荀攸獻計曹操聲東擊西,顏良倉促迎戰(zhàn)亂軍之中被殺。
建安四年(199年),決定東漢末年北方局勢的“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次年二月,袁紹進軍黎陽,并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zhàn)。為了大軍順利渡河,袁紹命令麾下大將顏良進攻駐守白馬的曹軍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
對于顏良,袁紹手下重要謀士沮授曾勸諫袁紹,“顏良性急,不可單獨任用”,然而袁紹對此建議卻是置之不理。四月,得知白馬遭受進攻的曹操決定親自率兵北上解圍,而謀士荀攸則認為袁紹兵多將廣,建議聲東擊西,迫使袁紹分兵,然后率兵直奔白馬,如此方可解白馬之圍。
曹操采納了荀攸的建議,親率大軍北上,作出一副將渡河攻擊袁紹后方的姿態(tài),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攻向延津。曹操則趁機以輕騎組成大軍,以中郎將張遼、偏將軍關羽為前鋒,親率裨將軍徐晃等人緊隨其后,率軍直撲白馬。
等到曹操大軍距離白馬只有十余里時,顏良這才得知消息,面對洶涌而來的曹軍,顏良只得倉促組織兵馬迎戰(zhàn)。亂軍之中,關羽望見顏良麾蓋,遂躍馬直沖過去,出其不意的殺至顏良身邊,斬其首級而歸。本就倉促迎戰(zhàn)的袁紹軍隊,在將領被殺之后迅速潰敗,白馬之圍遂解。
關于關羽斬殺顏良,《三國志·關羽傳》有載,“(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從這段記載來看,關羽斬殺顏良,雖然也體現(xiàn)出了他“亂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的勇猛,但更多源于荀攸的聲東擊西之計,顏良乃是亂軍之中被殺,與一對一的單挑中被殺,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三國演義》版本:劉備臨行前的一句囑托,顏良毫無準備之下被斬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七分真,三分假”的歷史小說,大體情節(jié)與歷史并無沖突,只是對一些細枝末節(jié)進行了改動。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斬殺顏良同樣發(fā)生于官渡之戰(zhàn),而關于此戰(zhàn)的細節(jié)則出現(xiàn)在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曹操在徐州之戰(zhàn)后將關羽俘虜,為了使其能夠為己所用,對關羽可謂極為優(yōu)待,然而關羽卻是“忠義無雙”,一心想要在報答曹操恩情之后離開,重新投奔自己的兄長劉備,曹操深知關羽此心,因而關羽雖在曹操出兵前主動請戰(zhàn),但曹操還是選擇了婉拒。
《三國演義》中并未描述袁紹分兵,只說曹操親率五萬大軍救援白馬,與顏良十萬大軍作戰(zhàn)。曹操先令呂布舊將宋憲、魏續(xù)先后出戰(zhàn)顏良,但轉(zhuǎn)瞬間便被顏良斬于馬下,曹操又令徐晃出戰(zhàn),結(jié)果徐晃在與顏良交戰(zhàn)二十回合后也旋即敗走,曹操無奈之下只得暫時休戰(zhàn)。
就在曹操苦于無人對付顏良之際,謀士程昱建議可讓關羽出戰(zhàn),曹操最終被程昱說服,召來關羽。次日,雙方列陣完畢,關羽陪曹操在山頂觀戰(zhàn),對于袁紹兵馬嗤之以鼻,言稱袁紹軍隊不過“土雞瓦犬耳”,又說顏良不過“插標賣首耳”,并向曹操請戰(zhàn),要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之后,關羽跨上赤兔馬,倒提青龍刀,直沖袁紹大軍而去,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羽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羽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于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顏良軍士氣大損,陷入混亂,曹操當即揮軍掩殺,顏良大軍慘敗。
如上所述,在《三國演義》之中,顏良完全是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關羽一刀斬殺,那么顏良見到關羽沖來,為何愣了一下想要發(fā)問呢?原來,在顏良領兵出征之時,身在袁紹營中的劉備曾暗中囑咐道,“吾有一弟,乃關云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zhàn)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
正是由于劉備這句話,導致顏良見到關羽單槍匹馬奔向己方陣營時,便想問對方是否為劉備義弟關羽,結(jié)果還沒等問出口,關羽便仗著馬快沖到了面前,結(jié)果顏良莫名其妙便被關羽一刀殺了,真可謂是“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