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逢年過節(jié)之時,中國人都會在門前貼門神、貼對聯。門神畫像的主題,大多是古代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武將,秦瓊和尉遲恭,就是最常見的門神主角。依靠一部古典文學名著《隋唐演義》,秦叔寶和尉遲恭的故事和形象,得以深入人心,流傳千古。接下來知秀網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真實歷史中,秦瓊和尉遲敬德都是唐朝開國功臣中的重要成員,唐太宗李世民最為信任和倚重的武將。秦瓊最初是隋朝軍隊中的一個下級軍官,先后跟隨在隋朝名將來護兒、張須陀手下。瓦崗軍崛起后,秦瓊改換門庭,成為瓦崗軍名將之一。
瓦崗軍失敗后,秦瓊曾經短暫歸降王世充。因為厭惡王世充的奸詐狡黠的為人,秦瓊最終投奔唐朝,終于遇到了胸襟磊落、知人善任的李世民,成為一員唐朝武將。從此,秦瓊也進入一生之中巔峰階段,先后參加了平定劉武周、擊滅王世充、掃平竇建德之戰(zhàn),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
尉遲恭的經歷則比秦叔寶要簡單一些。他最初跟隨山西軍閥劉武周,成為劉武周集團中數一數二的虎將,在與唐朝軍隊爭奪山西的夏縣之戰(zhàn)中,尉遲恭奮起神威,打得唐軍潰不成軍,活捉唐朝永安王李孝基、凌煙閣二十四將之一的大將唐儉,一戰(zhàn)成名。
劉武周集團覆滅后,尉遲敬德被李世民降服,從此加入唐軍戰(zhàn)斗序列。在唐朝開國戰(zhàn)爭歷次大戰(zhàn)中,尉遲敬德幾乎無役不予,與秦叔寶一起成為李世民手下的爪牙之臣。唐朝開國后,秦瓊被封為胡國公、上柱國、左武衛(wèi)大將軍、徐州都督,尉遲敬德獲封鄂國公、襄州都督、宣州刺史等職務,兩人都躋身凌煙閣功臣。
然而,到了他們的兒子這一代,兩家境遇發(fā)生明顯分化。秦叔寶之子秦懷道,14歲開始給李世民充當千牛備身,即宮廷侍衛(wèi)。干了幾年侍衛(wèi)后,秦懷道到偏遠的綿州出任司士參軍,從七品的官銜。此后,又擔任常州宜興縣令,七品官銜。此后再無任何升遷調動,一直到死也沒動窩。
而尉遲恭之子尉遲寶琳,相比秦懷道,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坐享高官厚祿。尉遲寶琳先后擔任過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衛(wèi)尉少卿,都是二品、三品以上官銜,常駐京城,跟唐高宗李治關系密切,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尉遲寶琳有一次“脅人為妾”,被侍御史揭發(fā),他居然能直接找到皇帝李治求情。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秦瓊之子秦懷道,連見皇帝一面都很難。
都是功臣之后,兩人地位的差距為何這么大?背后的真實原因令人心寒。在唐朝建立初期,圍繞皇權的明爭暗斗波譎云詭。唐高祖李淵、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都在竭力拉攏文臣武將,使之成為自己的私人勢力,每個唐朝大臣都面臨著選邊站隊的為難處境。
驍勇善戰(zhàn)的秦瓊,被李淵納入了視野。他多次給予秦瓊超乎尋常的賞賜,在619年秦瓊擊敗尉遲敬德后,李淵“賜以金瓶”,并露骨地聲稱“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此后,他又賜予秦瓊上柱國,“賜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拉攏之心已經非常明顯。
史書記載沒有提到秦瓊本人的想法,但從表面上看來,他已被視為李淵的心腹,而漸漸失去了李世民的信任。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基,秦瓊立刻遭到刻意邊緣化。同輩的尉遲敬德被李世民視為“自己人”,依舊領兵作戰(zhàn),而軍事才能絲毫不遜于他的秦瓊,卻再未得到一次被重用的機會,史書中甚至很少出現他的名字。在此背景下,秦叔寶家族逐漸失勢,后代子孫遭遇冷落,已經是自然而然之事。
秦叔寶曾為唐朝開國浴血奮戰(zhàn),用他的話說,“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斛矣”,可謂是披肝瀝膽,功勛卓著。但因為被動卷入皇權之爭,其一生功勞卻遭到李世民漠視,導致后世子孫的仕途發(fā)展遭受不公正待遇,委實令人心寒。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