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姜子牙,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guān)的歷史事跡。
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老將建功立業(yè)的美談,但老將的“老”總歸有一個限度,往往在60-70歲之間,再往上已經(jīng)不是“老”了,而是“老掉牙”了,派70歲以上老將上場,怎么看都非常不人道、不理智。但在三千年前,姜子牙卻在八十多歲的高齡,率軍在牧野之戰(zhàn)中打敗紂王,取得了一場關(guān)乎王朝更迭的決定命運的戰(zhàn)爭勝利。
根據(jù)史書記載,姜子牙出生時,家道已經(jīng)敗落,為此姜子牙做過屠夫、開過酒店、賣過酒水等,由于一生蹉跎,大約60多歲時老婆與他離婚,幾乎是一個標準人生失敗者。但在70歲或72歲時,姜子牙枯木逢春,遇見周文王,兩人相談甚歡一見如故,之后姜子牙一飛沖天。周文王死后,姜子牙輔佐周武王,80多歲時在牧野之戰(zhàn)中指揮大軍。
從姜子牙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到勵志到不能再勵志的人生傳奇,姑且信之,但在三千多年前,姜子牙70歲出山,80多歲親臨戰(zhàn)場指揮牧野之戰(zhàn),怎么都讓人覺得違背常理,如今很多80多歲的老人別說上陣打仗了,就是長途跋涉都非常危險,那么史書記載的姜子牙年齡可信嗎?
01:姜太公什么年齡出山?
關(guān)于姜子牙具體出山年齡,《史記》上沒有記載,但其他史書文獻上無一例外都是70歲以上,而且談到姜子牙七十出山的荀子、尉繚子、孟子和屈原等都是戰(zhàn)國名仕,人品有保障。
《說苑·尊賢》記載:“呂望年七十釣于渭渚”,與“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p>
《尉繚子·武議篇》記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盟津,過七十余而主不聽,人人謂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則提三萬之眾,一戰(zhàn)而天下定,非‘武議’安能此合也?”其中,“過七十余而主不聽”后“及遇文王”,是指姜子牙曾在商朝為官,70歲時上書而商王不聽,后來在72歲時遇見周文王。
后來,唐朝李白的《梁甫吟》中有“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認為姜子牙八十遇見周文王,這應(yīng)該是文學(xué)夸張,不足為信。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著《史記》時,為了力求真實可信,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走遍大江南北,訪問了無數(shù)人,既然司馬遷沒有采用其他書籍中的姜子牙出山具體年齡,是不是表示司馬遷不認同70歲出山之說?
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是一個神秘數(shù)字,在古代有“至大無極”之意。姜子牙或長相顯老,或年齡的確較大,于是用“七十”來籠統(tǒng)表示姜子牙年齡,而姜子牙當(dāng)時實際年齡可能要小得多,估計大約只有六十余歲。不過,這只是推測,并無實據(jù)。
02:姜子牙何時遇周文王?
姜子牙遇見周文王,歷史上有三種說法,司馬遷在《齊太公世家》中將之綜合。
一,姜太公釣魚,周文王上鉤
這一說法廣為人知,司馬遷記載有點顛覆姜子牙形象。
《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边@里用的是“奸”,相當(dāng)于姜子牙在大富翁出沒之路上坐等,尋找機會與之來一次偶遇。非常神奇的是,周文王外出狩獵之前算了一卦,卦象顯示“所獲非龍非彨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然后果然遇見了不凡之人姜子牙。
姜子牙釣魚相遇周文王之說,充斥傳奇色彩,沒有一點可供判斷相遇時間的線索。
二,周文王被囚,姜子牙救之
紂王囚禁周文王(西伯)后,周國臣子散宜生、閎(hóng)夭久聽說姜子牙足智多謀,于是就請他參與營救周文王。
姜子牙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guān)心老年人”,于是三人前去營救周文王,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周文王。周文王回國之后,才第一次見到姜子牙。
《周本紀》記載,周文王被釋放之后六、七年而死。夏商周斷代工程推斷,周文王死于公元前1050年。據(jù)此,姜子牙遇見周文王的時間應(yīng)該是1056或1057年,放寬一些大概在公元前1060年之前。
還有一個細節(jié)可以佐證,即姜子牙女兒叫邑姜,是周武王姬發(fā)的王后,史書沒有記載邑姜何時出生,但周武王在公元前1043年去世之后,他們的兒子周成王還在襁褓之中,史云“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如果姜子牙見周文王是在公元前1060年之后,姜子牙發(fā)達了重新娶妻生下邑姜,在13歲左右嫁給周武王(參考周文王13歲結(jié)婚生子),然后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生下周成王,那么一切就說得通了。
三,姜太公投周
《齊太公世家》記載:“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p>
姜子牙原是紂王臣子,因為紂王無道,于是游說諸侯,沒有遇到賞識他的人,最終去了周國。
以上三種說法,只有第二種提供判斷時間的線索。同時,第一種說法最不可信,第二種、第三種都有可能,且第三種隱含第二種說法。
03:牧野之戰(zhàn)時姜子牙多大?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zhàn)爆發(fā),按照上述姜子牙營救周文王之說,當(dāng)時姜子牙大約80多歲。
《詩·大明》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上世紀二十年代,疑古派思潮興起,學(xué)者顧吉剛在《太公望年壽》中提出質(zhì)疑,認為古文獻中記載的姜太公年壽數(shù),都是戰(zhàn)國時代齊國游士的妄談,“太公”原意是“老太爺”,后人誤解為長壽之意,從《詩·大明》中所描寫的戰(zhàn)爭場面和搏擊的迅勇情況看,姜太公在牧野之戰(zhàn)時不可能有90余歲,實際年齡大約是三十歲,終于八十歲左右。
以“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推斷認為,率軍出征的姜子牙只有三十歲,顯然有些武斷。但八十多歲老人指揮牧野之戰(zhàn),還能“時維鷹揚”,又的確讓人難以置信。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尚父”是指姜子牙,本意是指可尊敬的父輩。
《禮記·文王世子第八》記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周武王伐紂時就是90歲。90歲的周武王,稱呼80多歲的姜子牙為尚父,顯然不可能。而且,周武王與一群弟弟們都在90歲左右,姜子牙80多歲,這么一群老頭打贏牧野之戰(zhàn),實在過于驚人,這個年齡不可信。
《竹書紀年》記載:“武王(享)年五十四”,周武王伐紂時年齡為51歲,比較符合常理。如果周武王與姜子牙年齡相差十歲之內(nèi),估計就不可能使用“尚父”二字。周朝時期,男子13歲就可結(jié)婚,周文王就是13歲結(jié)婚,相當(dāng)于13歲一代人,因此姜子牙比周武王的年齡應(yīng)大13歲。以周武王這一年齡推算,牧野之戰(zhàn)時姜子牙年齡至少應(yīng)在64歲以上。
04:姜子牙何時去世?
司馬遷不知道姜子牙何時去世,只在提到“蓋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呂伋立”,認為姜子牙大概活了百余歲。
西晉時期出土的戰(zhàn)國竹簡《竹書記年》中記載:齊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周康王是周成王之子,周成王死于公元前1021年,周康王六年即公元前1015年。
因此,如果周文王與姜子牙相遇于公元前1057年,那么以姜子牙“七十出山”來計算,姜子牙就活了112歲。在三千年前,這絕對是一個駭人聽聞的高壽。
言而總之,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來說,姜子牙享年應(yīng)在110以上,與沒有見過《竹書記年》的司馬遷的“百有馀年”觀點不謀而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史書就是這么說的。
筆者認為,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有質(zhì)疑書本的精神,但在沒有進一步線索之前,沒有足夠證據(jù)駁倒姜子牙八十余歲出征之前,對于三千年前的舊事,我們只能相信史書記載,不可能為了質(zhì)疑而質(zhì)疑。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