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網小編給大家?guī)砬貒麑⑼觚喴簧泻蝹髌?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接著往下看
對于《大秦賦》這部歷史大劇,開篇便是以酣暢淋漓的戰(zhàn)爭場景拉開了整部劇的帷幕,秦軍在王龁的帶領下,向趙國的都城邯鄲發(fā)起攻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邯鄲之戰(zhàn)”。邯鄲之戰(zhàn)是長平之戰(zhàn)的后續(xù),是秦昭襄王對趙國發(fā)動的滅國之戰(zhàn)。當然,邯鄲之戰(zhàn)以秦國失敗而告終,至于《大秦賦》中的各個主角,也在邯鄲之戰(zhàn)后相繼登場。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王龁,雖然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但是,和白起、王翦、蒙驁、蒙恬等人比起來,王龁卻經常被人們忽略。一定程度上,這不僅是因為王龁的名字比較生僻,也是因為在長平之戰(zhàn)等關鍵戰(zhàn)役,王龁沒能成為真正的主角。當然,秦國的強大,正是因為眾多將士的默默奉獻。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名將王龁。
一
首先,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號信梁,戰(zhàn)國末期秦國名將,王龁輔佐四位秦王,為秦國宿將。宿將,是指久經戰(zhàn)爭的將領。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將領白起率軍攻打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這導致韓國的上黨郡同韓國的聯(lián)絡切斷,上黨郡太守馮亭以上黨郡歸附趙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時任左庶長的王龁率軍攻打韓國,上黨郡太守馮亭投降趙國,趙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屯兵,準備接收上黨郡并防備秦軍。同年四月,王龁因此攻打趙國,趙國派將領廉頗率軍還擊秦軍。在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時,王龁的官職為左庶長。
根據《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有四種庶長: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四種庶長都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相當于早期丞相;右庶長為宗室大臣執(zhí)掌,左庶長為非宗室大臣大臣,駟車庶長則是專門執(zhí)掌宗室事務。所以,對于王龁來說,能夠擔任左庶長這一官職,不能說是位極人臣,至少也可以說是秦國朝廷的重臣了。
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后,王龁多次率軍和廉頗執(zhí)掌的趙軍作戰(zhàn)。從交戰(zhàn)的結果來看,王龁明顯占據了上風,導致廉頗只能堅守不出,這也是趙孝成王后來用趙括取代廉頗的重要原因。
二
秦國得知趙括當上將領,就暗地里派白起擔任上將軍,讓王龁擔任尉官副將,并下令軍中有敢泄露白起行蹤的,格殺勿論。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長平之戰(zhàn)中,王龁雖然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戰(zhàn)役初期壓制了廉頗。但是,人們最終只記得白起戰(zhàn)勝了趙括,除掉了趙國40多萬精銳士卒。換而言之,這就好像人們只知道第一名,卻經常忽略第二名一樣。在長平之戰(zhàn)中,王龁的功勞,顯然是僅次于白起的。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十月,也即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回到秦國,秦王命秦軍兵分三路攻打趙國,派王龁為將,率軍攻打并奪取趙國的武安和皮牢。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當時五大夫王陵奉命率軍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王陵進攻邯鄲,但戰(zhàn)果甚少,進展不大,秦國便增派部隊援助王陵繼續(xù)作戰(zhàn)。結果王陵部隊損失五個校的兵力,損失軍營,秦昭襄王因王陵作戰(zhàn)不力而將其免職,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統(tǒng)率部隊。 八、九月,王龁圍攻邯鄲,但沒能攻克下來。
三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長平之戰(zhàn)中,秦國固然取得了勝利,不過,秦軍的損失同樣不小,也即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因此,在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幾乎沒有進行修整,就又進行了邯鄲之戰(zhàn),這讓秦軍將士疲憊不堪,從而在邯鄲之戰(zhàn)中吃到了敗仗。根據《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史料的記載,楚國派春申君黃歇同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率領數(shù)十萬大軍攻擊秦軍,秦軍傷亡慘重。
邯鄲之戰(zhàn)的失敗,讓秦昭襄王錯過了一統(tǒng)天下的機會。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給了秦始皇嬴政更大的表現(xiàn)舞臺。如果秦昭襄王真的一舉消滅了趙國,自然也就沒有秦始皇嬴政等君主的細分了。
邯鄲之戰(zhàn)后,韓、趙、魏三國再次組成聯(lián)軍,逼近汾城,企圖阻止王龁從汾城向東進攻,不料王龁搶先進攻三國聯(lián)軍,斬首六千,三國聯(lián)軍向南逃跑,王龁一直追到黃河,三國聯(lián)軍又有兩萬人死在了黃河里。另一支趙軍趁王龁東進時攻下汾城,于是王龁進攻汾城,隨即跟隨張?zhí)乒タ粟w國城邑寧新中,將其改名為安陽。所以,對于王龁這位名將,在邯鄲之戰(zhàn)后將功補過,遏制了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的反擊勢頭,也即避免秦國進一步丟失疆域。
四
最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時年七十五歲。子孝文王嬴柱嗣位。秦孝文王追尊已故的母親唐八子為唐太后,與父親秦昭襄王合葬。并且,冊立正妻華陽夫人為王后,立子楚為太子。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去世,終年五十四歲,謚號為“孝文王”,葬于壽陵(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東北)。秦孝文王死后,太子嬴子楚即位,史稱“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黨各城,秦國將其地設置為太原郡。
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去世,其子嬴政即位,以呂不韋擔任相國,李斯擔任舍人,王龁與蒙驁、麃公等人擔任將軍,共同輔佐朝政。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于王龁這位將領,經歷了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這四位秦王。對于王龁來說,在秦國武將之中的資歷,完全可以和蒙驁相提并論了。
司馬遷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記載: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
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在秦始皇嬴政還沒有收回大權的時候,王龁就去世了。所以,等到秦始皇嬴政發(fā)起秦滅六國之戰(zhàn)的時候,自然沒有王龁表現(xiàn)的機會。基于此,在歷史大劇《大秦賦》中,王龁的情節(jié)和戲份也相對有限,促使其經常被人們忽略。對此,你怎么看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