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如果這孩子一直這么瞎鬧騰,那以后一點兒心眼沒有,怎么混……
比如,如果這孩子一直這么安靜,內(nèi)向,那以后被人欺負了連聲都不敢吭,可怎么整?
一副大人不拯救孩子,孩子將來就很可能混不下去的姿態(tài)。
然而,一個尚未定型的小小孩,你如何能僅從孩子當下的一個表現(xiàn),看到孩子的未來呢?
如果你真有這樣預(yù)測未來的本領(lǐng),那我還真想學(xué)一學(xué)。
但細究起來,這其實都是父母們的主觀判定,“現(xiàn)在的內(nèi)向或外向”,跟未來是否有出息,毫無因果關(guān)系可言。
說到底,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很大一部分,來自我們自己的需要。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該分清是我需要還是孩子需要?
我就見過一個自己有些社交障礙的媽媽,每次都非常發(fā)愁自己的孩子不會打招呼,不夠有禮貌,不會主動討人喜歡。
說到底,她是把自己在社交中的無力感和焦慮感,全部轉(zhuǎn)移到了孩子身上。
每當孩子在社交中表現(xiàn)的不夠好,媽媽的內(nèi)心就會立刻受到牽連。
這其實會演變成一場工程浩大的催眠。
因為被反復(fù)責怪“你怎么不會打招呼”“你沒禮貌”“你不能主動點叫人嗎”……,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挫敗和憂慮也會越來越多,以至于最后孩子徹底放棄掙扎,干脆接受媽媽的定性:“我不懂事”“我不會打招呼”“我不能討人喜歡”……
從這個角度說,你以為你在關(guān)心孩子,卻沒看到,孩子正在因為你的“關(guān)心”而遭罪。
對很多父母來說,最需要做的,是停一停,別那么急著去找到改變孩子的方法。若把所有問題都歸咎到孩子身上,企圖讓孩子有所改變,以緩解自己的擔憂,實在太殘酷了一些。
爾后,要學(xué)著去接納眼前的這個孩子。
如果做不到接納孩子,那就去覺察,我為什么無法接納孩子?我究竟在憂慮什么?
拿孩子膽小這個事來說。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愿意嘗試某項游戲,不愿意當眾表演,不想一個人睡,等等,就憑空判斷,我這孩子怎么這么膽小。爾后一堆冠冕堂皇的操心、對孩子的提醒、甚至批評指責接踵而至。
關(guān)于膽小的孩子是如何被造就出來的,以及該如何幫助膽小的孩子,我們曾經(jīng)都專門寫過這的文章:
論如何把孩子養(yǎng)成一個膽小怯懦的人
孩子越來越膽小,可能是你搞錯了這些事!
今天我不想再說膽小的孩子了,而想聊聊膽小孩子背后的父母。
膽小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問題父母。
過度保護性父母
有位媽媽,婚后多年才得子,父母對孩子寶貝得不行。從小就看護得特別小心,生怕出一點意外。爬高了怕摔,拿東西怕砸,玩滑梯都小心翼翼的,更不用說和小朋友打打鬧鬧了。
可是,父母漸漸發(fā)現(xiàn),孩子特別膽小,什么都害怕,不敢嘗試新事物,也不敢主動和同學(xué)們玩。
像這樣對于孩子過度保護的父母并不少見,尤其是在隔代教養(yǎng)家庭中,老人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更是常見。
怕地上不衛(wèi)生,總是將孩子抱在懷中;怕孩子弄臟衣服而拒絕讓孩子游戲;怕孩子摔倒受傷而不讓他騎自行車;擔心有碎玻璃會傷到腳而禁止孩子在沙灘脫鞋;教孩子絕對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冒險家,過度保護阻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fā)展。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導(dǎo)致自己所取得的經(jīng)驗不足,從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戰(zhàn)。
而習慣了家長的保護,孩子容易變得柔弱、害羞、恐懼,不敢面對新的事物,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失去了很多學(xué)習和鍛煉的機會。
研究證明,過度保護會使孩子依賴性太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膽小,肢體靈活度差等等。
過度控制型父母
過度控制型父母的一些行為,看起來和過度保護型父母類似,比如都是不許孩子碰這個、不許孩子拿那個……而,行為背后的動機卻是不同的。
過度控制型父母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控制欲。失去控制會讓這些父母不安,焦慮,甚至憤怒。這跟他們自身安全感方面的問題有關(guān)。
因此,這類父母多是在“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借口下,做著各種限制孩子行為的事。
膽小不是天生的,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孩子漸漸知道了危險。而孩子對待危險的態(tài)度,卻是周圍環(huán)境作用的結(jié)果。
在控制型父母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來都沒有過試錯的體驗,一旦脫離了父母的控制,反倒會產(chǎn)生各種不適應(yīng)、焦慮、害怕等情緒。
父母過度保護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控制欲
過度自戀型父母
自戀型父母從來不會關(guān)心他人或在乎他人的感受,他們對孩子也表現(xiàn)出極強的占有欲,希望孩子能按照他們的喜好來生活并按照他們的要求來做事情。
自戀型父母通常的思維方式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所以,我都是對的,你都是錯的,你要按我說的做。
面對如此多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們開始反抗并作出自己的決定。但是自戀型父母無法忍受孩子自身的獨立意識和決策能力,甚至是致力于破壞孩子們的任何一個獨立計劃的目標,這樣孩子們就會有內(nèi)疚感了。
比如,我認為,安靜更有利于孩子的睡眠,所以當孩子睡覺時,我就要杜絕一切聲響,給孩子一個最安靜的環(huán)境。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因為一點點突如其來的響聲而嚇壞。
再比如,我認為,黑暗會令孩子恐懼,所以我不會帶孩子去太黑暗的地方,即便睡覺也要留個小夜燈,更不會讓孩子接觸有黑暗、恐懼等意味的電視節(jié)目。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比一般人更加恐懼黑暗,一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到安全的黑暗,二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的全部都是黑暗很可怕的信息傳遞。
自戀型父母需要孩子服從遵守,因為父母已經(jīng)設(shè)計一套循序步驟的自助計劃,來創(chuàng)造他們所要的小孩——至少他們會在自己的腦子中這么做。
美國《今日心理學(xué)》雜志專家認為:“他們(自戀者)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別人身上,因此無法產(chǎn)生同理心。他們不會換位思考,去理解自己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只能看到事情對他們自己的影響。他們總是很樂意去批評和判斷別人,但從來不批評或判斷自己,因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
所以,自戀型父母往往是把孩子當成了另一個我,同樣剝奪了很多孩子自主體驗生活、積累經(jīng)驗的機會和趨利避害的能力,造就了無能、膽小的孩子。
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
通過這些不同類型父母的解析,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孩子的“膽小”,清晰地呈現(xiàn)一個家庭內(nèi)部的關(guān)系,尤其清晰呈現(xiàn)了父母的弱點和匱乏之處。
再延伸一點去說,
孩子“怯懦”,那一定是在用他們的怯懦表達某種不安、焦慮和防御;所以,怯懦不是“問題”,而是一個解決方案。
孩子“情緒化”,那一定是在用他們的情緒在表達某種未被看見的需求和呼喊;所以,情緒化不是“問題”,而是一個解決方案。
孩子“逆反”,那一定是在用他們的逆反在表達某種不滿和掙扎;所以,逆反不是“問題”,而是一個解決方案。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他們應(yīng)對真正問題的一種辦法。
聰明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應(yīng)該學(xué)會自我覺察和反問:“那真正的問題是什么?”,以及“真正的問題是不是在我身上?”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