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他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獨居,但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xiàn)了他理想中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最終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
在這個神話的基礎(chǔ)上,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后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jīng)過抽樣后,他們向?qū)W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并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梢姡说那楦泻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借用古希臘神話中出現(xiàn)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這一現(xiàn)象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這也是教育心理學中有名的“期待效應(yīng)”。
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fā)展,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多簡單呀。為了讓孩子“行”,很多家長就像是在使用催眠術(shù)一樣,隨時隨地、不分青紅皂白地夸孩子,“你真棒”、“你真能干”、“你一定可以的”。
“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也讓社會上至今都在進行著類似的自尊運動,比如,
在教室里看到這樣一些片斷:
一張海報上畫著鼓掌的手,上面寫著“我們?yōu)樽约汉炔省?rdquo;
一個卡通人物站在鏡子面前,看著自己,并且告訴大家“養(yǎng)成愛自己的習慣”。
這種自尊運動也泛濫到成年人的世界,銷售員的自尊運動就是每天站在鏡子面前,對自己說“你很棒”“你很特別(如果每一個人都很特殊,就沒有人是特殊的了)”,從而自我催眠。
“我們?yōu)樽约汉炔省?rdquo;如果我們真的沒覺得我們做得有多么精彩,為自己喝彩顯然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做了一件簡單的小事,父母說“你真讓我感到驕傲”,這種強加的喝彩,會讓孩子覺得非常沒有誠意,而且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不去理睬這種無誠意的恭維。
美國30年來一直努力提倡增強孩子的自尊,如果它真的有效,那孩子的自尊就會不斷提升,那么這項運動就可以被接受。但在以“感覺滿意來養(yǎng)育孩子的時代里,卻有件驚人的事正發(fā)生在美國兒童身上,那就是他們比以前更沮喪了。
“為自己喝彩”“愛自己”也需要自己真的覺得自己有值得喝彩、值得愛的地方,而非別人強加的。
不要讓孩子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于外在的、他人的評價。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孩子可能就會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yīng)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nèi)省。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如果是“他尊”的話,今天別人評價高一些,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偉大。明天別人批評你了,你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自尊,首先是由自己內(nèi)在的標準建立起來的,而非外在的標準所能強加的。如果父母每天說自己棒,而自己卻覺得自己并不棒,自尊是建立不起來的。
自尊是和我們的所作所為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亞里士多德曾這樣說過: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所作所為分開的感覺,快樂就好像舞蹈中優(yōu)美的動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覺,而是將舞跳得很好時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成就感。
自尊,現(xiàn)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在100多年前就有個公式:自尊=成功/自我期望。也就是我們得到越多的成功,并且期望越低,那么自尊就會越高。我們可以通過增加自己的成功或是降低對自己的期望來提高自己的自尊。
自尊的提高,除了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就像我們父母常常安慰我們一樣,“媽媽覺得你這樣已經(jīng)非常好了”,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真的獲得了成功。工作取得成功、克服挫折會使自尊得到提升。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降低期望,讓孩子感覺滿意,而是要教給孩子獲得成功、克服挫折的方法,比如如何學習,如何交朋友。
回到最文章開頭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也叫羅森塔爾效應(yīng)。羅森塔爾效應(yīng)并非簡單的“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而是在說你行,并且對你進行幫助、指導(dǎo)的情況下,你才會會因成功而提高自尊。簡單地說“你很棒”不會讓孩子成功,也不會進而提高孩子的自尊。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