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如果我們希望某人做某事,會通過夸獎他、鼓勵他的方式。不過,也有另外一種特別的方式,那就是用聽著令人有壓力的措辭,甚至刻意說一些反話,去刺激他,貶損他,并期待激發(fā)他的斗志,激勵他不懈努力和前進。
后一種方法,我們稱之為激將法。
常有父母把激將法用在育兒當中。長期使用激將法,對孩子到底有什么影響?
引入競爭型的激將,影響低幼孩子的大腦發(fā)育
所謂引入競爭型,就是拿孩子跟他人做比照,造成緊迫感。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給妹妹喂飯,妹妹就是不吃,父母就采用激將法“你不吃我給哥哥吃了啊?!焙⒆右宦牭竭@樣的話,趕緊張大了嘴,啊嗚一口就把飯吃了。
妹妹不愿意穿襪子,好吧,又把哥哥叫來了,“哥哥,妹妹的襪子給你穿吧,妹妹不要穿?!泵妹靡宦犛旨绷?。趕緊搶過襪子,嚷嚷著自己要穿。
哎呦喂,哥哥無辜地背了多少次黑鍋啊,屢次被爸爸媽媽當槍使,可更令人心疼的是妹妹,因為長期被激將的妹妹心里才是真正的苦。
當孩子不愿做一件事的時候,爸爸媽媽通常會給孩子找來一個假想敵人,用諸如此類的激將法讓孩子乖乖就范。這樣父母倒是省心了,可是卻會給孩子造成長久的傷害。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個實驗:
實驗者給老鼠一天六小時套上網(wǎng)袋,限制它們身體的活動,但是頭露在外面,吃喝隨意,只是不準動,跟其他沒有帶網(wǎng)袋的老鼠比起來,它們神經(jīng)的突觸及樹狀突都萎縮了很多。
研究表明:強大的壓力會永久性地改變被試的大腦結(jié)構(gòu),影響這些被試以后的學習和記憶。心靈上不自由的感覺可以影響神經(jīng)元的發(fā)育,連心智不是這么發(fā)達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說人了。
孩子明明不想做某事,卻用激將法讓他被迫去做,其實是剝奪了孩子選擇的自由,無形中還給了他們一些壓力。長時間處于一種壓力之下,這樣可能會引起孩子的焦慮,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結(jié)構(gòu),對孩子以后的學習能力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
用激將法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將來可能變得輸不起。不僅如此,被這樣激將的孩子,還可能將來變得輸不起。
因為,“你不吃我就給哥哥吃”“你不穿我就給哥哥穿”這樣的話說多了,會讓孩子在潛意識里有一種“我們家的資源很有限,這個東西如果這個人拿了,那個人也就沒有了”的危機感,他會覺得人和人之間的競爭就是你無我有,你有我無,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對“競爭”有一些負面的體驗。
等他長大之后,對競爭的這種負性體驗,會讓他過于關(guān)注輸贏,會把身邊的人都當作競爭者,而忽略了我們和其他人的連接方式,其實還有合作和分享,其實就算人和人有競爭關(guān)系,競爭也有良性的競爭和惡性的競爭,良性競爭并非“你有我就沒有”,可能是“你有我也有”,大家可以一起擁有某些資源。
如果在競爭中失敗了,他們還往往會流露出不高興的情緒,會對獲勝的一方充滿敵對情緒,也就是說,常被激將的孩子不能積極、正確地面對競爭。
使用激將法的父母,心理都對孩子有著不信任。故意貶低型激將,損傷孩子的人格
使用這種激將法的父母,大多心懷這種信念:“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所以,他們哪怕明知自己的孩子其實挺優(yōu)秀的,也不會松口去肯定孩子,而是通過故意貶損的方式,企圖給孩子隨時“敲敲邊鼓”。
這種激將,有什么后果?下面是兩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一:從小父母對我都是激將式的教育,每次都說:“有本事你怎么怎么樣……”,“你能……?我才不信呢!”這樣的話說得太多了。反正給我的印象就是,他們不認可我。在他們心里,我做什么都不行。這導致我至今對激將法極度反感,嚴重到別人對我用激將法的時候我會當場情緒失控。
故事二:從小學開始,我父母就愛在學習上對我用激將法。他們常說,“你這次成績還行,不過比起XXX差遠了?!薄澳悻F(xiàn)在這么積極,不過我可不信你能堅持下去……”一開始我不服氣,心想一定要改變他們的想法,然后盡量去更努力,堅持更久。但可怕的是,因為他們天天這樣說,然后我真的覺得很喪氣。他們的話經(jīng)常會響在我耳邊,一直到現(xiàn)在。沒錯,我現(xiàn)在就是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家伙!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就算你一開始會抵觸,會認為這不是真的,但那些話在你耳邊重復的多了,你真的會不由自主的當真。
上面兩個例子挺讓人唏噓的。稍微思考下會發(fā)現(xiàn),這種激將法,最主要的就是貶低人的價值。對一個成年人而言,若被否定了,會想要努力去證明自己,扳回局面。但是孩子卻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他們的自我價值并不明確,完全仰賴父母的評價。當父母貶損自己的次數(shù)多了,他們也就相信了:我的確做不到,我的確不夠好,我的確比XXX要差。諸如此類。
講真,若你不是特別恨一個人,巴不得在心理上殺死他,那么最好還是別用激將法,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使用激將法。
使用激將法的父母,心理都對孩子有著不信任,總擔心孩子會“不受控”,失去管教。于是,他們總覺得自己得要做點兒什么才行。與其說他們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說是在借孩子緩解自己內(nèi)心的不安。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