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給大家?guī)碇煸昂椭扉?,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老爸朱元璋不喜歡朱棣,不喜歡就不喜歡,就安心做一個藩王就好,為明朝鎮(zhèn)守邊關(guān)也是挺好的,他心里壓根就不想造反,那么朱棣為什么最后造反,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說說這其中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是九五之尊,是所有人中權(quán)力最大的。這個位置,必然引起很多人的覬覦,最有資格競爭皇權(quán)的,往往來自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比如皇族系統(tǒng)。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因皇族內(nèi)部奪權(quán)造成的血雨腥風(fēng)非常多,有的兄弟反目,有的叔侄成仇?;首鍍?nèi)部爭奪政權(quán),充其量也就動用一下御林軍、皇族禁衛(wèi)軍。外邊的天下基本是穩(wěn)定的,他們只需要在內(nèi)部斗爭。不流血叫政變,流血叫兵變,鬧不起來太大的事兒。
玄武門兵變就是很小范圍的爭斗,所以,很少有打得全國沸沸揚揚來爭奪皇位的。除非是異姓之間爭權(quán),要是同姓的,可能很快事兒就過去了。咱們今天要講的這件事兒,就是我國歷史上皇族內(nèi)部的一次爭奪權(quán)位的斗爭,它造成全國長達十五年左右的兵變。主人公就是大明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他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邊奪得皇位,這堪稱一場全國戰(zhàn)爭。朱元璋為什么不喜歡朱棣呢?歷史上有一些傳說。
朱棣的母親出身比較低賤,遠不如大腳馬皇后。一開始,她跟了朱元璋很多年,后來她被跟朱元璋爭奪天下的人給擄走了,回來之后便生下朱棣。史書上相傳,朱元璋懷疑這孩子不是他的,所以他心里很別扭。即使如此,按照正常邏輯來講,朱棣是沒有理由要造反的。因為朱棣在那兒經(jīng)營得不錯,他聽從軍師楊廣孝的建議,按照劉伯溫做好的圖紙,把北京城修成了三頭八臂哪吒城。
咱們現(xiàn)在看北京城,里九外七皇城四,里邊九門,外邊七門,皇城四門。一點兒元大都原來的痕跡都沒有,現(xiàn)在北京的基本建筑四九城,就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再怎么著,他也是皇子,權(quán)力地位他都有。而且,為了能夠在北邊替明朝守好天下,他手里還有十幾萬重兵,兵權(quán)在握,隨時防備蒙古入侵。那個時候造反的成本是很大的,包括他爸爸朱元璋,當(dāng)年在安徽鳳陽是要飯出身,父母雙亡,自已啥負(fù)擔(dān)都沒有,光桿一個。
要銀子沒銀子,要勢力沒勢力,那是天生造反的苗子。你看好造反的人有一樣兒,啥也沒有。為啥?他啥也沒有,造反也徹底,盡情折騰一通,心存僥幸,萬一折騰好了呢?但凡有點兒本兒,就得掂量掂量,這要一造反,我這點兒玩意兒沒了咋辦?所以說,要錢沒有,要命一條,這樣的人你最好離他遠點兒最危險,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沒有造反的成本。
那么他為什么最后造反了呢?這里頭的原因其實挺復(fù)雜的。咱們細(xì)致總結(jié)下,他造反是給逼的。就是讓他侄子,就是當(dāng)時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紋給逼的。這在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朱元璋封給兒孫的王,過去都叫藩王。藩王手里頭呢,都掌握著一定的權(quán)力和地盤。朱允炆登基以后,他就琢磨,這天下都得聽我的,我是皇帝,可是我上面這些叔叔,各管一塊地。這要哪個有異心了他又有地又有兵,他要造反怎么辦?所以,他當(dāng)時想到一個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手段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時機成不成熟呢?他得間自己的大臣,這大臣里邊有兩位,一位叫黃子澄,一位叫齊泰,都是有能耐的人。這兩位也支持削藩,但是他倆的觀點不一樣。黃子澄認(rèn)為,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諸位藩王里邊,誰能耐最大,誰實力最強呢?就是燕王朱棣有本事,而且坐擁十幾萬兵馬,剩下的那些藩王,只有寧王朱權(quán)有點兒兵力。
所以,要先拿朱棣開刀。只要把他扳倒了,就天下太平了,誰都得聽皇帝的。但是齊泰不這么認(rèn)為,他說你要先扳他,一旦扳不倒,那些藩王趁著打仗的亂乎勁兒也反了咋辦?人多,破鼓亂扔槌,一起上,這事兒就難辦了。朱允炆問應(yīng)該怎么辦?齊泰說,先減除余,然后一點點兒集中,最后收拾朱棣。朱允炆后來想了半天,采納了齊泰的辦法,先削其他藩王,然后再對付朱棣。
但是這招有個最大的失策,本來朱棣那邊沒想造反,一看皇帝要動手削藩了,壞了,早晚輪到我頭上。因為大明天子有屠殺功臣的傳統(tǒng)。所以這個時候他就有了反心,有了反心就得準(zhǔn)備呀。既然建文帝先收拾那些藩王,從周王開始,直到代王、齊王、岷王、湘王,我正好有充分的準(zhǔn)備時間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朱棣造反,一個最直接的原因,你削藩,想動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要再在這兒老老實實地伸著脖子,這刀早晚得砍過來,別說榮華富貴沒了,我身家性命可能都不保了。
第二個原因,朱棣能耐大,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受別人擺布,他要把命運牢有一次,元朝被打退到長城以外,建立一個新的政權(quán)叫北元。北元有一位牢抓在自己手里。行軍打仗領(lǐng)兵的頭,叫乃兒不花,這是蒙古名字。他官居太尉,太尉其實就是軍隊總司令。太尉乃幾不花,在漠北一帶集結(jié),朱元璋就讓朱棣當(dāng)元帥,帶兵北出長城,殲滅乃兒不花這個隱患。
在這場戰(zhàn)役中,朱棣沒有著急出兵,而是派探子打探了幾個月。因為蒙古是游牧民族,哪兒水草豐美就到哪兒去,沒有固定的地方。所以必須得根據(jù)蒙古草原的變化來推測:在這個勢力范圍之內(nèi)乃兒不花到哪兒去了。朱續(xù)打發(fā)屬下,用了三個月時間摸清了這件事兒,然后秘密行軍,準(zhǔn)嗇打一個偷襲。這一路上,饑餐渴飲,小心夜宿,小心翼翼地接近乃兒不花。
眼看離蒙古大營不遠了,突然天降大雪,部隊人心沮喪,因為在雪中行軍,難度太大了也不容易躡足潛蹤。這些士兵一片哀嘆,這可怎么辦,這大雪天再遭這個罪。大家建議暫時停下來,等雪停了再進軍。朱棣說,絕對不行,下大雪正是大好時機。為啥?一下大雪,天一冷,蒙古大營也松懈,感覺沒人會趕這個天來攻擊他們,也不用派探子四處打探去了,就在大營里邊吃烤全羊、喝酒。這時他們會在戰(zhàn)略上麻痹,所以正是我們行動的好時候。他們絕想不到,咱們?nèi)胍鬼斨笱┨炀蜌⑸蟻砹恕K灾鞓闭f,給我連夜趕路,越是天不好,咱越往前趕。
所以說朱棣是深得兵法精髓,雪夜行軍,如同神兵天將,這就來到了乃兒不花大營外。蒙古兵都傻了,啥準(zhǔn)備都沒有呀。突然間大明軍隊就來了,蒙古營就亂套了。照理說,這個時候是進攻最好的時機,我趁你立足未穩(wěn),你啥都沒準(zhǔn)備,我打不死你!非常奇怪的是,朱棣說停,埋鍋造飯,安營扎寨,不打了!
朱棣是一個有野心有抱負(fù)的青年,就算沒有建文帝削藩,朱棣也是會造反的,這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不過建文帝削藩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朱元璋屠殺大批功臣和武將,建文帝沒有可以使用武將的地方,朱棣在軍事上經(jīng)過鍛煉,他深得兵法的精髓,這幾點對比,建文帝削藩是失敗的,如果建文帝等待幾年就有可能成功。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