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會收到有人問,不讓孩子做什么事情,孩子死活不聽,怎么辦?一般這些郵件把孩子怎么發(fā)脾氣描寫得挺詳細,比方說,在地上打滾,或者是嗓子特別大的哭,怎么不依不饒。但是這些問題幾乎從來不寫父母怎么回應(yīng)的。要么就是說:好好說根本就不行,打一頓就老實了。
孩子發(fā)脾氣,這是父母看到的現(xiàn)象,也是他們苦惱的地方,想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人說打一頓,罵一頓就老實了。其實大家都明白。打一頓只是表面老實了,暫時的,這就是為什么他們要來問問題。如果有人告訴他,你做1,2,3,就好了。我想這些父母肯定會很高興。
但是,解決問題不能從這個角度。每次我看到這種問題,我想的,并不是,1,2,3,把這些行為象滅火一樣給滅了。
我想的是,
他到底為什么要用這么劇烈的表達方式?
他會不會其他表達方式?
當他用比較平和的表達方式,父母有沒有回應(yīng)?
父母鼓勵什么表達方式?
父母通常是怎么和孩子交流的?
如果你有機會,去觀察孩子和父母的互動。
你可能會看到,耐心、溫和的交流會帶來和諧、合作;而苛刻、煩躁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憤怒,反抗。這些互動,反過來又成為互動鏈條上新的一環(huán)。
在第一種情況下,跟隨的是積極的信息;
在第二種情況下,跟隨的是消極的信息。
所以,良性循環(huán)的家庭和惡性循環(huán)的家庭的差別就這么產(chǎn)生了,孩子是不是能夠通情達理的差別也由此產(chǎn)生了。
這些觀察和家庭系統(tǒng)的研究往往是吻合的。
例如,對不同種族的家庭研究發(fā)現(xiàn),當父母以溫和的語氣提出要求時,孩子往往會配合,父母也會更耐心;
而當父母帶有敵意地發(fā)出指令,則容易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孩子拒絕的這種行為給父母帶來壓力,父母可能會變得更加嚴厲,增加懲罰措施,進而更加激起孩子的反抗行為 (Stormshak, et al., 2000;Whiteside-Mansell, et al., 2003)。
這個原理同樣適用于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比如,兄弟姐妹,夫妻,父母和成年子女。在每一種場合,其中一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另一個人的互動方式,促進或者阻礙心理健康。
我有時候建議我的學(xué)生,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不妨讓在場的爸爸或者是媽媽,把這個過程錄像錄下來。在你心平氣和的時候,你去看自己說話的口氣,神情,身體語言。你仔細去看看,是不是真的尊重孩子?是不是真心在和他們交流?還是,假裝是交流,實際就是發(fā)出指令。
發(fā)指令,或者粗暴的態(tài)度,不屑的態(tài)度,都會引起孩子的憤怒和反抗。
但是又有父母問了??墒怯行┦虑樗_實不能做,危險,我也好好說了,為什么孩子根本不聽呢?
一方面,你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解釋。
另一方面,一定要建立和孩子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得讓孩子相信你,才會接受你的建議。
通常你可以用什么辦法去跟孩子解釋呢?
我可以推薦一個“帶孩子感官體驗”的方法。
小孩子怎么學(xué)習(xí)?他們需要通過自己的感官和直接體驗來認識世界。很多時候,有些東西確實是危險的,不能讓他們碰,比如說爐子,插座。如果你制止他,說危險,或者是燙。他并不理解,所以,你不讓他去“研究”這些東西,他很憤怒,用哭鬧來反抗。如果你認為這是孩子不懂事,自己也跟著生氣,那就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
我們可以用點辦法去制止他。比如說,燙的東西,你可以用一杯熱水,和他一起觀察熱氣,讓他的手放到熱氣上快速掠過,他會感知到熱。也可以讓他的手快速觸碰熱杯子。然后你再介紹說,這是燙的,危險。他自己體驗了什么是燙,以后會小心。
孩子有了這些體驗,即使他會每次去碰一下燙的東西,不要緊,他不會再魯莽了,因為他是在有了體驗基礎(chǔ)上的小心探索。
還有些事情,其實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或者是陪著孩子做。不要因為,哦,這是危險的事情,堅決不能讓孩子做。
比方說,我家附近有一個公園,里面有一個兒童游戲區(qū)。有攀巖的(很矮很安全的),有繩索橋。象這些,讓孩子多玩,他的親身體驗會越來越多,也就越能判斷什么是他做不到的,有危險的,什么是他能做到的,能控制的。我家男孩子,去了哪里都要爬樹。我也不會制止說,爬樹危險,不要爬。我看著他們爬,他們知道身體的角度,腳要放哪里踏實。有時候他們一時動不了,會向我求助,我就跟他們說,試試這只腳放在這里。這樣的經(jīng)歷也多,其實他具備的能力越多,危險越就越少。插播一句,我們鋼琴老師家前院有兩棵特別大的樹,孩子們特別喜歡。天氣好的時候,一個孩子上課,另一個孩子就在外面爬樹,鋼琴水平不咋樣,爬樹水平確實有提高,哈哈哈哈。
讓孩子有體驗,并且跟孩子一起去經(jīng)歷。孩子才會信任你。你給他的建議,他才能聽。
請大家想一想,人一般會聽進去什么人的建議?是他們信任的人,對不對?所以,你下功夫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可以信任的人。這樣,你介紹了什么是燙,哦,果然是燙的,他能信任你。
相反,如果有些父母自己嫌麻煩,老是嚇唬孩子,明明不燙的東西,你為了不讓孩子碰,你說燙。結(jié)果孩子一碰,根本不燙,這樣,你的話就沒什么說服力了。那么,在其他情景里,盡管有時候你說的是實話,但是,孩子不信任你了,你的話依然沒什么說服力。當你說,這個插座很危險,不要把手放進去。他為什么要相信你呢?
這個信任,是在生活里點點滴滴建立的,在你傾聽孩子的需要,敏感地回應(yīng)孩子的需要,這些過程中日積月累下來的。只有你傾聽孩子的需要,孩子才能傾聽你的建議。這是一個互相的關(guān)系。
很多父母寫來的問題,如果不去看孩子的行為表象,去看父母跟孩子的互動,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哪里。
有的父母常常是圖自己的方便,對孩子這也制止,那也制止。比方說,有些媽媽怕把鞋子弄濕,制止孩子在水坑里玩。其實這件事情本身沒什么危險,而孩子都偏偏都喜歡玩水,這樣去制止孩子,他當然要哭鬧。其實就讓他去玩,回家換鞋子就行了。也有的孩子,他玩過一兩次,發(fā)現(xiàn)穿著濕濕的鞋子走回家不舒服,他可能下次就不去玩了。所以,大可以把這個選擇交給孩子。
還有的父母自己不根據(jù)孩子的需要,重新布置安全的房間讓孩子去探索,幻想著,跟他說不要玩,他就能不玩。很抱歉,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新事物,都要去碰一碰,這就是他的學(xué)習(xí)方式嘛。所以,父母自己要把前期工作做好,可以避免好多沖突。
還有的父母,想用可怕的后果來嚇唬孩子,指望可以制止孩子。有的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碰電梯按鈕,說要觸電。孩子可能對觸電也沒什么概念,然后孩子非要按了,哎,他發(fā)現(xiàn)沒事嘛。這樣,父母越制止,他就越不聽了。這只是一件事情,在生活中有沒有很多小事,都是這種模式呢?父母很奇怪:“為什么我的制止,他一直好像過濾了一樣,根本不聽”。他就是過濾了啊,因為你制止他的理由,后果都是你自己憑空想象的,都是隨著你的心情,而不是真正有危險,所以他不信任你。
沒有真正危險的事情,少管,在生活中可以常說一說安全事項,要注意的,但是不粗暴制止。這樣,到了真正有危險的事情,真正要制止的時候,孩子才能信任你,能夠接受你的意見。
建立信任,是個細水長流的工作,一定要從親子關(guān)系做起,只有親子關(guān)系好,孩子才會信任你,有些事情不讓他做,他能接受而不是哭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