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王,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在古代所有的封爵中,最敏感的一個封爵,無疑就是封“王”了。
對于皇帝來說,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封大臣為“王”。劉邦當年打下江山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消滅異姓諸侯王。劉邦先后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消滅了七個。消滅了異姓諸侯王后,劉邦就和大臣們殺白馬盟誓,做出一項規(guī)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本褪钦f,不是劉姓不能封王,沒有功勞不能封侯。
(劉邦劇照)
劉邦做出了這項規(guī)定以后,后世兩千年的皇帝,基本上都沿用這項規(guī)定。如果一個人與皇帝不同姓,基本上沒有封王的可能。同時,如果不是武官,而是文官,封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為古人所謂的“立功”,所指的主要就是戰(zhàn)功。一個文官,就算是宰相,如果沒有戰(zhàn)功,也很難封侯。所以在漢朝的時候,才有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班超想要實現(xiàn)的,就是實現(xiàn)人生封侯。
漢朝一開始沒有封“公”的,后來封公的越來越多,隋唐之后,封公的變多,封侯的則更多,文官、武官都可以封公封侯,也不再限定只有立下“戰(zhàn)功”才可以封公封侯,立其它功勞也可以。
不過,封“王”則有著嚴格的限制。除了與皇帝同一個姓以外,其他大臣幾乎沒有可能封王。不過也有例外,如果大臣的功勞大得不得了的時候,也可能封王。比如清朝初年的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等,就被封王。還有唐朝幫助李顯復辟的張柬之等五人,也被封王,當時號稱“五王”。
不過,這些不是和皇帝同姓,而又被封為“王”的,其命運都極為悲慘。無論是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些王,還是張柬之等“五王”,最終絕大多數(shù)都被嚴厲打擊,受到了懲罰。
要不受到懲罰,比較多的情況就是大臣死后被追封。畢竟被追封為王的時候,人都不在了,肯定就不會受到懲罰了。
(李顯劇照)
從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漢朝之后,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都既可能封侯封公,還可能封王。不過,封侯封公,都很少有事,而被封王的,則會受到君王極大的猜忌,稍不注意,就會被嚴厲打擊。
說起來,無論是封侯封公,還是封王,無非就是稱號不一樣而已。如果封王多了,王所享受的待遇,甚至還可能不如那些公爵侯爵,權力也可能沒有公爵與侯爵大。為什么古代卻對封王如臨大敵,一定要到逼不得已才封,而封了以后,又會想方設法打擊這些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說到這里,咱們還得回到這些爵制的產(chǎn)生時期。
爵制的產(chǎn)生及成型,主要是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剛開始分封的時候,主要是侯爵,公爵都很少,所以那時候稱為“諸侯”。不過到了春秋時期,由于諸侯們互相兼并,公爵已經(jīng)越來越多。不過,稱“公”的很多,但是稱“王”的卻幾乎沒有。
(秦始皇劇照
為什么沒有呢?因為在古代,“王”有特殊的含義,所表達的就是天下主宰。而“公”“侯”都沒有這樣的意義。
西周開始的時候,除了周天子是王,是天下主宰,沒有其它王,自然就沒有其它主宰。不過,楚國由于不滿周天子只給予了一個子爵的分封,因此和周天子發(fā)生了很多矛盾。再加上周天子還多次帶領軍隊征伐他,包括周天子在內(nèi)的中原人又稱呼楚國人是蠻夷。因此,楚國國君非常不服氣,自稱“楚王”。當楚國國君自稱“楚王”的時候,便意味著他們要自行一套,自己主宰自己的地盤,不再屬于周天子的臣民了。
到了戰(zhàn)國時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楚王,通過兼并剩下的其它六國諸侯,也紛紛稱王。那也就意味著,這些稱王的諸侯,也都不服從周天子管理了。
因為大家都稱王了,因而自己感覺比別的諸侯國厲害的秦國和齊國,干脆稱“帝”。不過后來也覺得鬧得不像話,又取消了。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自稱“皇帝”。
此后又經(jīng)歷楚漢相爭。先是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為“王”。不過這些“王”們立刻就反叛。劉邦當了皇帝后,也有封“王”,而這些“王”也是心中不服而反叛,以至于劉邦對他們進行廣泛的誅殺。
由于“王”在周朝及漢初有著諸多這樣的反面意義,因此,后世的皇帝都是談“王”色變,不敢再封異姓為王了。至于同姓的王,意義則不一樣,畢竟是家天下的國家,這個天下就是這家人的。因此同姓當“王”是無所謂的。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鑒》等)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