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魏國和秦國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魏國作為戰(zhàn)國初期的第一強國,魏國能打得秦國苦不堪言,魏國最后是怎么衰落的?
春秋時期,要論人才,還是楚國和晉國的多,賢君也是楚國和晉國的多。齊國和秦國也就那么一二個。到了戰(zhàn)國,首先就是魏國,當時的魏國幾乎囊括了天下的賢才。再就是齊韓燕秦的變法強國強軍,再就是趙國的崛起,而此時的楚國還在吃祖宗的剩飯,貴族們還在內(nèi)爭。楚國有名的貴族有幾大家,屈景昭黃。
魏國有人才而不能用,變法的商鞅,縱橫家張儀,遠交近攻的范雎,軍師孫臏,尉圣尉繚子,亞圣吳起,名將,公孫衍,魏章,信陵君魏無忌,這么多人才沒一個留住的或者得到重用的。就這些人才全部留住重用,秦國能不能一統(tǒng)天下還真是未知數(shù)。
魏國從魏文侯強大到魏惠王前期,一共70,80年吧,魏國最強的時候是單挑能打贏任何一個國家,但他做不到像秦國一樣一打五一打六。橫則秦帝,縱則楚王聽過嗎?的確楚國戰(zhàn)國時期確實不是特別亮眼,但也沒幾個國家敢去主動招惹他,除了中后期的秦國1對1能打過,還真沒國家能單挑打贏,魏國打贏也是帶著韓趙兩個小弟的。楚國綜合國力不管是春秋還是戰(zhàn)國沒出過前三,除了吳國滅國的時候。當然不可否認,魏國初期強,趙國晚期強。
魏國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沒有完全開發(fā),城邑外有大片的無人居住的荒地、森林,屬于無主之地,國土大多數(shù)無法連成一片。其次國與國之間的疆界沒那么明確,基本上就是以城邑為單位控制,控制區(qū)犬牙交錯、跨越多個地方的情況很多。像魏國主要控制大梁地區(qū)、晉西南和河西韓城一帶,之間隔著韓國的上黨,就是因為原來魏氏的控制區(qū)比較分散,一些地圖非要在上黨以北劃一條走廊給他連起來,真費心了。
魏文侯強大的主要原因是選取了中山國這個目標,外交政策做的好,維持三晉同盟。公孫座上臺就是破壞了三晉同盟,維護魏國貴族利益逼走吳起,又為了維護貴族的統(tǒng)治推薦衛(wèi)國的貴族衛(wèi)鞅。魏國的外交政策混亂是導致霸權(quán)旁落的主要原因,如果維持三晉同盟,那也是3v3(魏跟燕不接壤),后面四處交戰(zhàn)把韓趙得罪了,變1v5,又如何能快速發(fā)展。地處四戰(zhàn)之地的魏國應該盡力維持三晉同盟,齊秦楚三個方向選一個主攻,比如滅秦,和好另外兩家。
如果魏國先滅秦國能避免四面開戰(zhàn),同時還能吸收秦和義渠的騎兵科技,配合率先點開的重步科技,魏國能始終保持軍事優(yōu)勢,始終和楚國保持交好,保證只有東邊一個方向的敵人,徐徐圖之,最后一統(tǒng)六國,這個才是上策。中策依然要先滅秦和義渠,隨后重心向南邊楚國,與東邊各國交好(本身就是三晉,向心力更強),征服完楚國后再向東進軍。其余都是下策,難免會陷入四面開戰(zhàn)局面然后嗚呼哀哉。
魏處于四戰(zhàn)之地,然而卻沒出一個真正的想要一統(tǒng)天下的雄主,只是想到稱霸諸侯,若魏國當年拿下河西之地后,休養(yǎng)生息幾年,把近鄰韓國吃掉,實力定能大增,而后謀取南邊的楚國,滅楚之后向東并齊魯,向西吞秦地,之后北部的燕代及趙國采取步步蠶食的策略,相信應該也能做到一統(tǒng)天下。惋惜了,魏主無雄才,止步于稱霸諸侯,坐擁人口及財富而不懂得運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亂打一通,有人才而不用,吳起,張儀等能人志士皆投向他國效力,何以安天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