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早在臨死前,其實就已經(jīng)想通了,與其死了排位被扔出宗廟,還不如把皇位傳給自己那個不爭氣的兒子李顯。
李顯的確夠不爭氣的,第一次登基就提拔自己的外戚力量,結(jié)果被武則天給廢了。第二次登基把大權(quán)都給了韋后和上官婉兒,結(jié)果導(dǎo)致自己失去權(quán)力之后,被老婆女兒給毒死了。
這么一個人,肯定是不會進入武則天繼承人的考慮范圍的。那么武則天為什么會在生命的最后關(guān)頭,選擇讓李顯登基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82歲的武則天已經(jīng)是老朽,經(jīng)不起張柬之這幫人的折騰。
要說武則天完全是主動傳位給李顯,那么神龍政變這些主角兒肯定是不會答應(yīng)的。因為神龍政變的主要作用就是奪取武則天的權(quán)力,改立唐中宗李顯為皇帝。
并且覆滅武周王朝,重造李唐江山。這場政變的主角兒是宰相張柬之、前任宰相姚崇等人作為領(lǐng)導(dǎo),各路御林軍將領(lǐng)為其開路。
最終成功逼迫武則天下崗,李顯再次登上皇位。這一次政變并沒有多少流血事件發(fā)生,被殺的只有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倆兄弟。
本身政變的由頭是,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誅殺他們以后,張柬之覺得還不過癮,又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武則天已經(jīng)無人可以依靠。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xié)力,以誅兇豎,復(fù)李氏社稷,愿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碧釉唬骸皟簇Q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后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碧幽顺?。---《資治通鑒》
所以張柬之帶著人馬沖到了武則天的住處,將武則天拉下神壇。逼迫武則天傳位給李顯,由此可見,武則天從始至終,并沒有真正表態(tài)。
她是否真的愿意將皇位傳給李顯,從神龍政變中,我們完全看不出來。因為政變的直接結(jié)果是導(dǎo)致李顯登基,而政變中武則天的態(tài)度,絲毫沒有體現(xiàn)出來。
武則天當時已經(jīng)82歲了,她的男寵們也都被張柬之給誅殺了,這個時候讓武則天拿什么跟張柬之和御林軍斗呢?
其實大家就是看武則天老的不中用了,所以紛紛更換門庭。這場政變中,哪有什么真正的忠臣,全都是權(quán)衡利弊之后的結(jié)果罷了。
狄仁杰對武則天的影響,或許改變過武則天的想法。
狄仁杰一直以來都是武則天時期最重要的大臣,就連武則天本人,對狄仁杰也是恭敬有禮。因為狄仁杰是一個是非分明的人,誰來做皇帝并不重要,能夠保證國家穩(wěn)定,那這個皇帝就是好皇帝。
狄仁杰肯定是做出過分析,武三思登基能夠保證國家穩(wěn)定嗎?他是武則天侄兒,跟武則天有血緣關(guān)系,在朝中也是權(quán)傾一時。
可是武三思不是李家的人,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服眾。他登基以后,一方面會再次引發(fā)李家人的反對,必然又是一場血腥的屠殺。另一方面忠于李家的那些人也會伺機而動,總之武三思上臺,李唐江山必然千瘡百孔。
所以狄仁杰認為,只有李顯登基,才能穩(wěn)住國家內(nèi)政。他是李家子孫,又是武則天的兒子。不管是武則天的忠臣還是李家的忠臣,對李顯都不會有任何冒犯之心。
狄仁杰每從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櫛風(fēng)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碧笤唬骸按穗藜沂拢湮痤A(yù)知?!?--《資治通鑒》
只是李顯的能力也不行,跟武則天比起來,在座的各位,都沒有勝任皇位的可能。只能說狄仁杰是權(quán)衡再三以后,覺得選擇李顯是最佳方案了。
所以狄仁杰告訴武則天,如果選侄子做皇帝沒什么大不了,只是從古至今,沒聽說過侄兒會把姑姑供奉在宗廟之中祭拜的。
武則天恍然大悟,她認為自己死后,也必須要得到后人的祭拜,這么一來,選擇李顯做皇帝,就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所以李顯被召回,重新做了8年皇太子。
神龍政變,或許就是一個爭寵的笑話。
從狄仁杰對武則天的影響來看,武則天的確有傳位給李顯的想法。而且武則天也付諸實踐,將李顯立為了皇太子。
那神龍政變這是要干嘛?難道沒有這場政變,武則天就會改立武三思做皇帝了嗎?光靠張易之張昌宗倆兄弟,真的可以改變李唐江山的未來?
我覺得并不能,只能說這兩位男寵當時掌握著宮中部分禁衛(wèi)軍,可是他們翻不起什么大浪來。李顯始終是皇太子,始終有資格繼承皇位,沒有任何明詔是讓武三思登基的。
那么我們就要思考一件事了,神龍政變是為了什么?唐中宗李顯事后為什要打擊幫助他上位的五位功臣呢?
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guān)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于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huán)繞侍衛(wèi)。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守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資治通鑒》
這并不是貶低張柬之等人的為人,而是我發(fā)現(xiàn),張柬之就算不發(fā)動神龍政變,也不會改變歷史。這場政變唯一改變的,其實只有他們幾個人的命運。
在神龍政變過后,武則天宣布禪讓大位給李顯,而李顯為了彰顯這些功臣的功勞,將其中五位主要領(lǐng)導(dǎo)者封為了王爵。比如說張柬之就是漢陽郡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郡王。
可是這些人在不久之后,全部被貶謫到了外地,有些甚至被一擼到底,什么官職都沒了。這又是為什么呢?我認為這就是李顯的能力所在。
總結(jié):李顯從來不是個廢人,只是被周圍的強人給弱化了。
李顯掌權(quán)以后,十分清楚神龍政變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他極有可能不是武則天親自選定的接班人。就算他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現(xiàn)在也失去了這種名正言順。
而這一切,其實都是這五位所謂的幫助他奪位的功臣,所帶給他的。這五位功臣表面上對李唐王朝那叫一個忠心,實際上卻為自己贏得了擁立之功。
李顯恨透了這五個人,可是在表面上還要將他們各種嘉獎。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李顯不會讓他們真的憑借擁立之功就奪取朝政大權(quán)。
這一出手,便將這些所謂的功臣,全都給趕出了朝堂。對于神龍政變的定性,其實自古以來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這只是我的一種看法罷了。
張柬之的為人我們不清楚,可是政治手段比較低級。李隆基登基以后,將排擠張柬之等人的罪責(zé),全都賴給了武三思和韋后,其實這是不對的。李顯真的就那么沒用嗎?李顯當時已經(jīng)死了,歷史就隨李隆基怎么書寫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