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華文化綿延了千年之久,在中原大地的領土上也發(fā)生過很多次的大變革、大動蕩和大分裂。而每一次的變革都意味著融合或沖擊,同時也因此涌現(xiàn)著許多的大人物。就像春秋戰(zhàn)國百家齊鳴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學說,有我們知道的孔子,孟子,老子等等。當然也有像三國時期諸葛亮,劉備,曹操當這樣英雄睿智有勇有謀的人物。
也許歷史上真正的三國時期并沒有小說中如此傳神如此精彩。但我們透過小說中對人物的著墨也找到這些歷史人物的一些影子。三國之中說起仁君莫過于劉備,若論心機計謀莫過于曹操;如果說年少有為莫過于孫權。三國時期涌現(xiàn)出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忠心不二的諸葛亮,爭強好勝的周公瑾,還有遺憾慘死的鳳雛。每每說到三國,我們想到的總是劉備等第一代君主,而他們的后代似乎并沒有他們的父輩有著強大的歷史影響。
如果說三國幾位君主的后代誰和自己的父輩反差最大?那一定是阿斗劉禪。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在歷史真實資料中,我們都知道劉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草包。也有很多人開玩笑說當年劉備為了收買趙子龍,把自己的兒子狠狠的摔在了地上劉禪會不會是因為被摔得太慘了,摔壞了腦子?其實劉禪也有他自己的心智和計謀。
劉備去世后蜀國的所有大事幾乎都是諸葛亮自己在承擔,諸葛亮把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全部用在了扶持劉禪和治理蜀國上,勞心勞力的他最后病逝在了五丈原。很多人都認為蜀國的滅亡是因為劉禪的昏庸,其實這個問題的原因非常復雜,當年諸葛亮耗費了太多的屢次北伐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蜀國內憂外患,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當年的五丈原一戰(zhàn)蜀國的軍馬也僅剩十余萬,諸葛亮去世時前給劉禪修書一封,劉禪看了信之后,馬上回信派人立刻送往五丈原,同時在信中問了一個非常讓人意外的問題。劉禪詢問在諸葛亮去世后,他應該如何對待諸葛亮的兒子。
劉禪的問題,從側面暴露出了他并非沒有任何心機,他一直都在乎自己的權力。不過,諸葛亮的回答也讓劉禪十分滿意。在諸葛亮去世后,他的后代也得到了蜀國的重用。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