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神白起臨死前,他到底說了什么話?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dāng)死。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shù)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司馬遷《史記》中的這段話,記錄了秦國大將、戰(zhàn)神白起(即武安君)的死亡經(jīng)過。
那個他為之而戰(zhàn)的國君,親自下令賜劍讓他自裁。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沒想過反抗,盡管以他的實力,保自己一命應(yīng)該是不成問題的。
他不怕死,可是他卻無法接受現(xiàn)實。他寧愿戰(zhàn)死沙場,也不愿被自己忠心耿耿對待的秦昭王賜死。他心寒吶!
臨死前,白起問自己:"我做了什么得罪了上天,讓我落到這個地步?"其實,白起心里很清楚,他不是得罪了上天,他只是不小心得罪了秦昭王,盡管,他的本意是好的,是為秦昭王著想,不愿意看到秦兵戰(zhàn)敗。奈何,忠言逆耳。
那天,秦昭王讓剛剛病愈的白起去往前線,統(tǒng)帥秦軍攻打趙國邯鄲。彼時,秦軍的部隊已經(jīng)損失了五個營。認真分析了形勢之后,白起跟秦昭王說了自己的想法:"趙國的邯鄲現(xiàn)在很難攻下,并且別的諸侯國的增援兵隊就快要到了。諸侯國對秦國積怨已久。秦國獲得了長平之戰(zhàn)的勝利,但是自己的傷亡也過半,國內(nèi)空虛。如果長途跋涉去攻打趙國的國都,趙國軍隊在里面頑強抵抗,諸侯國的援兵從外面攻擊,肯定會打敗我們。還是不要打了。"
白起的苦口婆心,并沒有讓秦昭王暫時冷靜。秦昭王太想贏了,因此仍然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白起去到邯鄲戰(zhàn)場,扭轉(zhuǎn)乾坤。于是,不聽白起的勸告,堅持下令讓白起奔赴前線。
白起明知這樣不可為,只好稱病拒絕。他不是不愿意為秦昭王效力,只是局勢擺在那兒,硬著頭皮上也只能是兇多吉少。在家待著,說不定還能想出更好的計謀,改變局勢。
后來,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盡管秦昭王調(diào)換了統(tǒng)帥秦軍的大將,但是在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趕去邯鄲支援后,秦軍的損失傷亡還是很大。也許是想趁機讓秦昭王回心轉(zhuǎn)意,白起說道:"秦王不聽我的話,現(xiàn)在怎么樣了?"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但是,秦昭王聽了這句話后十分生氣。
只能說白起的情商不太高,好心辦壞事。他的本意是好的,希望秦昭王就此作罷,不要一錯再錯,但是這話聽在秦昭王耳朵里,就像是在諷刺自己沒有眼光和遠見。
這個時候,君臣之間其實已經(jīng)有嫌隙了。
讓白起和秦昭王關(guān)系更加緊張的,是白起被貶出咸陽。白起出西門十里后,有大臣對秦昭王說,白起看起來有怨氣、不服氣。這時,秦昭王會如何想?之前,秦昭王可能只是生氣,貶白起一下出出氣,氣消了還把白起叫回來。但是,如今白起心生怨氣,記恨自己,會不會就此背叛自己?萬一他投靠別國,以他的軍事才能,秦國被滅都不是沒有可能。因此,秦昭王覺得還是賜死白起最妥。
可能是白起功勞太高,引起了同僚的嫉妒吧,于是同僚才在秦王面前如此詆毀他。
臨死前,白起說自己是因為坑殺大量降卒才遭此報應(yīng),明顯是用結(jié)果推斷原因,自欺欺人?,F(xiàn)實是,秦昭王不再信任他,而白起,接受不了這個現(xiàn)實。他寧愿認為,自己的死是自己殺人太多的報應(yīng)。因此,白起說的自己的死因其實并不可信。
由此可見,好好溝通的重要性。其實,秦軍邯鄲戰(zhàn)敗后,白起完全不用說那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自己就會反思。但是,他一說,反而激起了秦王的逆反心理,覺得邯鄲這一仗一定要打贏,證明自己是對的,白起是錯的。
此外,哪怕不愿意去前線,態(tài)度也可以軟和些,多多跟秦王聊聊天,談?wù)剳?zhàn)事,引用一些以前戰(zhàn)爭的例子來說明。而不是一倔到底,稱病在家就是不動,秦王也不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是在謀劃更好的戰(zhàn)略,還是對自己這個國君有意見。
我有個閨蜜也想白起一樣傻,每次吵架,她都說要離婚來氣他老公,氣消后也不解釋,結(jié)果她老公信以為真,趕緊轉(zhuǎn)移財產(chǎn)……
希望大家都能有白起的高實力,同時也擁有白起不具備的高情商,這樣,才不會重演白起的悲劇。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