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打仗伙食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士兵們?yōu)槭裁春芏嗵於紱]有吃上一頓飯?
古代戰(zhàn)爭時期,埋鍋做飯,那是一等一的機密。
甚至敵方的探子通過埋鍋做飯的工具以及埋鍋做飯的總時長和不同的鍋的位置就能夠判斷出來敵軍的主力部隊有多少,主力部隊在往哪個方向走以及將帥是誰。
所以在封建王朝統(tǒng)治時期,埋鍋做飯就是部隊的機密,而且是重大機密之一。
大部分將軍命令士兵埋鍋做飯時,等做好了之后會把這些設備一統(tǒng)銷毀或者掩人耳目。
在中學時期我們肯定讀過這個故事,一個將軍帶領著一支部隊前往某個地方去做機密任務,而在做機密任務的時候,自己的部隊人數(shù)越來越少,怎么辦?
于是這個將軍就命令士兵每一次做飯時都加大埋鍋做飯的使用器具,同時故意丟出一些糧食來,然后再多拿出一些設備來,以此來向敵軍表明我們這邊已經(jīng)有了增援部隊。
而正是通過如此巧妙的方式,使得部隊能夠平安逃脫。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埋鍋做飯在古代不單單是軍事機密,而且已經(jīng)演變成了高級將領的保命手段。
第1點:古代戰(zhàn)爭時,什么階段會埋鍋做飯?
古代的戰(zhàn)爭和現(xiàn)階段截然不同,就算是想要埋鍋做飯,也必須經(jīng)過一系列的手續(xù)。
而且古代埋鍋做飯所需要做的前期準備會更多,也更不可控。
比如古代可不是一人拿著一塊煤然后再打一口行軍鍋,不太可能。
一般是用現(xiàn)成的土塊或者石塊搭建起來,然后再由士兵去周邊撿拾一些柴火。
而這個撿拾柴火可就要命了,不妨想象一下,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士兵要吃飯,得需要多少柴火,這個工作量得多大?
更重要的是周邊好像也沒有這么多的柴火,所以埋鍋做飯往往成為了士兵們的奢侈。
所以大部分士兵無論吃的還是喝的,都沒有我們看古代電視劇那般光鮮亮麗。
大部分士兵吃的可能就是朝廷一統(tǒng)發(fā)放的干糧,喝的就是冷水。在行軍的時候走到某個地方吃口干糧喝點冷水,稍作休息一下,然后繼續(xù)趕路。
當然可不是每一個士兵都這么痛苦,在古代也是有特種兵的,比如偵察兵。
這些偵察兵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另外,還有一些將軍也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主,必須要吃好飯吃好菜。
想想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他們承擔了如此大的風險,如果每天吃糠咽菜也有點說不過去了。
比如霍去病遠征匈奴的時候,曾經(jīng)要求漢武帝給自己搭配4個廚子。
所以在古代,大將軍一般是有埋鍋做飯的可能的,而普通士兵想要埋鍋做飯,難度較大。
而且在常規(guī)戰(zhàn)爭和常規(guī)狀態(tài)之下,士兵不太可能享受到這樣的待遇。
真正能享受的時候一般是在戰(zhàn)況緊急的前一天晚上,說得不太夸張一點,這很可能是這些士兵的最后一頓飯了。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保證士兵吃飽喝足且有精力,要不然的話第2天的戰(zhàn)爭很有可能打不下來。
舉個簡單例子,對方10萬士兵,我們這邊10萬士兵,明天就要大決戰(zhàn)了,決戰(zhàn)之前讓士兵們吃碗熱乎飯是沒問題的。
但因為古代的行軍機制問題,以及古代人吃飯的節(jié)奏和我們現(xiàn)代人吃飯的節(jié)奏不太一樣,古代一般是一日兩餐。
當然部隊尤其是遠距離行軍跋涉,肯定不是一日兩餐這么簡單,而埋鍋做飯也基本保持了這個基調(diào)。
雖然不簡單,但也大體類似是在當日的晚間,包括黃昏甚至黃昏以后進行埋鍋做飯。
比如出自明代的:各軍沿途炒面……每軍關于小麥三斗這句話,言辭表述部隊在行軍之前一般是要求各地準備好炒面,把這些東西直接塞在士兵的袋子里,餓的時候直接吃。
看到?jīng)]有,在古代行軍作戰(zhàn)時,大部分士兵是沒有吃口熱飯的標配或者標準的,畢竟柴火難找,而且戰(zhàn)況緊急。
第2點:埋鍋做飯所需要的準備工具
那有人就說了,士兵們就是想吃口熱乎飯,朝廷必須滿足士兵的這點訴求,就得立刻馬上去埋鍋做飯。
那么在埋鍋做飯之前,一般需要準備什么東西呢?
大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就是石塊或者土塊。
如果這些都沒有,那就只能找個鐵鍬了,或者拿士兵的武器來,為什么呢?
要注意,埋鍋做飯可不是在下面放點油或者放點煤就能直接把鍋點燃的,而是需要搭柴火。
既然需要搭柴火就需要有專用的土坑,如果能找到幾個石塊,那條件就更棒了。
但是行軍作戰(zhàn)時往往是幾萬幾十萬的士兵往前走,根本來不及去找石塊。就算是找到了也不夠分的,一般就是在一塊空曠的土地上挖上幾個坑而已。
之后幾乎是所有的士兵一塊去撿拾柴火,能撿多少就撿多少。
既然埋鍋做飯,那多多少少還得有點儲備功效。
比如晚上的時候柴火生得多一些好取個暖。當然夏天的晚上就不用了,可冬天的晚上,一個小小的火苗周邊可能圍著里三層外三層數(shù)不清的士兵。
可大家要注意一點,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也說過,在古代想要吃一碗熱騰騰的飯菜,難度其實是很大的。甚至某些大家還要花錢專門雇傭別人去撿拾一些柴火。
那有人就說了在山區(qū)不太可能存在這種情況,可是在大城市里面呢?
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靠著種植糧食莊稼最終產(chǎn)生的那一點點的柴火來抵御冬天的嚴寒,難度是很大的。
然后把這些東西都準備齊全了,最后需要準備的是什么?
就是食物和水。
水好找,一般古代行軍作戰(zhàn)之前會有偵察兵或者探子提前找好水源,以便保障士兵的飲水問題。糧食一般是某些動物的肉或者一些粗糙的糧食倒在一起煮熟。
如果實在沒有動物隨便捕殺幾只在野外,問題也不大,畢竟那個時候的士兵都有弓箭,一下午的時間怎么著也能抓出幾只來。
如果再不濟,隨軍的將軍或者士兵一般也會帶著一點點的肉食,這些肉食大家湊一湊就可以了。
這些東西都準備好之后,埋鍋做飯也就沒那么容易了。
但即便如此,士兵也吃不了多么熱騰騰的飯菜。
原因還是一點:缺少柴火。能短時間內(nèi)把這些飯菜燒得稍微溫和一點就差不多了。
除非這支部隊不差錢,或者整個朝廷舉全國之力去養(yǎng)這一堆士兵,否則難度很大。
第3點:埋鍋做飯的幾大可能
既然我們講了埋鍋做飯的難度這么大,那么古代會在什么情況下埋鍋做飯呢?
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已經(jīng)零零散散地講了一些可能,但是這些可能不夠,最起碼遠不夠埋鍋做飯的主要可能情況。
第1種是打了大勝仗。
這一場戰(zhàn)爭贏了,贏得特別痛快,上到朝廷下到民間百姓都特別開心。
皇帝還說了有功勞的都給銀子都給恩賜,已經(jīng)徹底擊敗了敵人且沒有太大危險了。
這種情況下埋鍋做飯犒勞一下士兵是應該的,而且這頓飯一般是當下階段士兵們能吃到的最好的一頓飯。
第2種是打了敗仗。
沒有多少人了,準備明天背水一戰(zhàn)。
這樣的戰(zhàn)爭在古代也有很多,原本是一個大規(guī)模集團軍,動輒就30萬到40萬的人和敵人進行拼殺,打到最后就只剩下5000人了。
準備明天一起突圍,能活著出去幾個就算幾個。
這個時候一般高等級將領也會下令把周邊可能搜集到的物資全都收集過來,然后吃一頓飽飯。
第3種是某些特種部隊前往做任務的時候。
比如某些使臣要去和對方談判,或者偵察兵探子去窺探敵方的排兵布陣,再或者有某些特殊任務,需要去請救兵或者去發(fā)布調(diào)令。
遇到這些特殊情況也會讓這些特殊士兵走之前吃一頓飽飯。而之所以吃這頓飽飯,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體力和靈敏度。
但是這樣的埋鍋做飯并不是針對普通士兵的,而是針對某些有特殊技能的士兵,或者付出重大貢獻的士兵。
第4種是突擊行動。
比如在某一個階段里面突然間了解對方的糧倉在哪里,今天晚上就要千里奔襲燒掉對方的糧倉,而且時間還算充沛,可以讓參與此次行動的士兵吃一頓熱飯。
因為對于這些士兵來說,這可能就是最后一頓飯了。
簡而言之,古代的戰(zhàn)爭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輕松,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光鮮亮麗,而是真實的實打實的拿士兵的生命再往前沖。
也正因如此,在當時的物資極其匱乏的條件下,士兵們想埋鍋做飯吃一頓熱乎飯,有時候也只是一個渴望而已。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