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主公劉備去世前的一段故事被稱為“白帝城托孤”,大概就是把自己的兒子劉禪和蜀國的江山一起交給諸葛亮來報關(guān)。這一幕畫面流傳到現(xiàn)在,也是很多君臣們感懷的典故,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劉備并不是出于真心,而且猜測在附近就隱藏了很多刺客,意思就是如果諸葛亮意思不好的話,那么就要立刻斬殺。不過這也只是一種傳聞罷了,不必當(dāng)真。
劉備是一個匡扶漢室的國家英雄,受天下人們的認可,最終劉備去世的時候,劉禪已經(jīng)十六歲了,快到了成年的年齡了,雖然可以親自執(zhí)掌政權(quán)了,而劉備為什么還選擇讓諸葛亮親自掌控全部權(quán)利,主要是在劉備眼里諸葛亮不單單是一個丞相而已,應(yīng)該像輔佐自己一樣輔佐劉禪,因為說到底無論是匡扶漢室或者中興漢業(yè)的理想諸葛亮都是要比自己的兒子劉禪更強,但是為什么不讓諸葛亮接手,而繼承給劉禪呢?
劉備奮斗了一生只是為了能夠在這個天下割據(jù)一方,而家族的產(chǎn)業(yè)都為子孫繼承,雖然諸葛亮的功勞是劉禪根本沒辦法想象的,但是誰讓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呢。所以劉備是為了保護劉家穩(wěn)拿江山的權(quán)利,其實也可以看出來劉備的心胸太狹隘了。而諸葛亮這個千古留名的謀士也明白劉備心里所想的事情,而劉備也不會暗藏刺客之類的事情,因為劉備和諸葛亮等人見證了蜀國的壯大,而且如同兄弟一樣,劉備如果在試探諸葛亮的話,肯定會傷諸葛亮的心,而且還傷了自己的名聲。
而且此時蜀國的現(xiàn)狀接近爛攤子了,因為蜀國經(jīng)歷了夷陵之戰(zhàn)后損失了四萬精軍,再加上投降的部隊什么的加起來大概損失了有八萬的兵力,再加上關(guān)羽和張飛的去世,還有馬良等骨干將士都去世了,包括謀士法正,左將軍馬超和后將軍黃忠,五虎上將也只剩下趙云一人,而趙云年紀也大了。并且荊州和南中各損失了三個郡。
不過當(dāng)“白帝城托孤”后劉備就是經(jīng)歷了這些失敗后,決定為了大局考慮,拋棄了個人的私心,雖然由劉禪繼承,但是讓諸葛亮當(dāng)一把手,掌控蜀國的江山,這也是出于自己的真心,決定讓諸葛亮掌控的。而諸葛亮也是鞠躬盡瘁來為蜀國續(xù)命,而諸葛亮執(zhí)政后為了恢復(fù)蜀國的能力,去收復(fù)南方,而劉備的做法也讓諸葛亮可以徹底一展才華,重振蜀國的威風(fēng),而這件事也讓后人對劉備的評價提高了一個檔次。
“白帝城托孤”雖然名為托孤,但是劉禪實際只是繼承了一個皇帝的名聲而已,但是諸葛亮才是劉備真正心里所想的蜀國繼承人,所以當(dāng)劉備死后,諸葛亮便控制整個蜀國的大權(quán),大小事一人包攬,但是諸葛亮自己卻沒有坐上皇帝的位置,可以說諸葛亮是真心為了蜀國和劉備的遺指而努力。不過諸葛亮如果要謀反的話也完全沒有必要,大家都知道蜀國的實際君主就是諸葛亮,劉禪只是一個表面傀儡而已,所以諸葛亮沒必要篡自己的位。
而此時的蜀國也需要諸葛亮為了蜀國的發(fā)展,盡到最大的努力壯大蜀國,而這也是他應(yīng)該盡的君臣義務(wù),而在魏國和吳國的大臣都認為諸葛亮是和曹睿和孫權(quán)同等身份的政治權(quán)利的首腦,也可以稱之為主公,并不是劉禪這個明面主公,但實則無用。包括吳國和蜀國的結(jié)盟書上寫的就是諸葛亮威名遠揚,根本沒有提到劉禪半句話。在劉禪上位十幾年內(nèi),蜀國的政權(quán)其實都在諸葛亮的手里。而諸葛亮在歷史地位上也是和大臣們不一樣的,諸葛亮的地位和攝政君主差不多。
而單單靠一個皇帝的名聲,就被全國人們所屈服和效忠的只是小學(xué)生的思想,大臣們忠誠的是國家,并不一定忠誠的是皇帝這個人,所以有些時候皇子為了奪得權(quán)利破壞了國家的秩序從而威脅到國家的話,理所當(dāng)然的也被廢除了。可是劉禪上位后,如果劉禪想獨攬大權(quán),廢除諸葛亮什么的話,才是真正的背叛了父親的指示,才算真正是蜀國謀反人員。因為劉備說過一句話,如果可以劉禪聽話,就可以幫助他,但是如果不聽話,那么諸葛亮可以隨便處置。
辛虧劉禪的智商一般,而且聽父親的話,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在諸葛亮去世前一直都聽從諸葛亮的話,也算遵從了父親的遺言。也不負諸葛亮和劉備對劉禪的大度的評價。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