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牛李黨爭?按照主流說法就是從憲宗時期到宣宗時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lǐng)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lǐng)袖的李黨之間的爭斗,持續(xù)時間將近40年。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牛李黨爭的實質(zhì)是什么,這個一直云遮霧罩,我在簡單的一節(jié)內(nèi)容中,也不可能把它真正縷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萬年也有左中右,有黨有派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面對一個具體事件,一大群人坐在一起討論,肯定會出現(xiàn)各種分歧。對此,只要我們看過網(wǎng)絡的口水之爭自然就會知道。
如果一群人坐在一起,面對一個具體問題,態(tài)度、觀點驚人地一致,這才是可遇不可求的的事。
同樣一件事,即使大家的利害關(guān)系一致,受教育的程度一樣,也會存在保守和激進的差別。
比如,在國際問題上,我們應該強硬,還是應該韜光養(yǎng)晦?
比如,在國內(nèi)的問題上(比較棘手,也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全力以赴的去解決呢,還是應該維持現(xiàn)狀呢?
在許多時候,這個問題通常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如果最高領(lǐng)導足夠強勢,而且他的態(tài)度比較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通常就可以壓制住大多數(shù)的反對意見。
如果政府、最高領(lǐng)導不夠強勢,而且當時兩種觀點,比較勢均力敵,自然就會形成不同的派別互相噴口水、明爭暗斗。并且互相給對方扣大帽子。
所以,任何一個社會中,通常都會存在左派、右派、鴿派、鷹派。改革派、保守派。我們很難說,哪種人是代表正義的,也很難說哪種人是代表邪惡的;我們也很難說哪種觀點正確,哪種觀點錯誤。
只是在特定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這兩派矛盾比較激烈;而有的時候,這兩派中的某一派會占據(jù)主流,另一派只能若隱若現(xiàn)地存在。
史書通常說,牛李黨爭持續(xù)了四十年;實際上,牛李黨爭也就存在于穆宗及諸子在位的二十多年時間。在憲宗時代,它還沒有真正開始,到了宣宗上位后,一切就若有若無了。
總的來說,黨爭激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在憲宗、宣宗之間的二十多年時間里,皇帝如走馬燈一樣的換來換去,讓帝國很難存在一個強有力的領(lǐng)導核心;在這種背景下,自然很難讓帝國在重大問題上有著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
更主要的是,在憲宗身前,帝國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央與地方藩鎮(zhèn)之間的矛盾,所以政府很少有精力忙于別的事務;而憲宗之后,中央政府地方藩鎮(zhèn)的矛盾漸漸放緩,宦官朝臣的矛盾、朝臣與朝臣的矛盾、帝國與周邊強國的矛盾,遂開始成為主要矛盾。所以,黨爭一時無休無止。
對于牛李二黨之間的矛盾,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大約是李黨是右派(因為他們是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牛黨代表左派(因為他們后來崛起的政治力量)。
總的,對國際、國內(nèi)的問題,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與后起的政治力量,通常是很難達成共識的。因為彼此的利害關(guān)系就是不同的。
這就好像,在許多時候,底層百姓很容易感覺肉食者鄙;而肉食者卻很容易認為自己是精英階層。
牛李二黨的第一次正式交鋒,在憲宗活著的時候就開始了,當時李黨的代表人物,已處于政治舞臺的頂層了;而牛黨的代表人物呢,還是一些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
因為他們的身份不同,對于社會問題的看法自然是不同的。
作為執(zhí)政者,面對各種社會問題,自然會強調(diào)客觀,而不會輕易承認,這是因為他們無能,更不會承認這是因為他們貪污腐敗造成的。
作為底層急于博出位的政治人物,面對各種社會問題,自然習慣性地強調(diào)主觀;總而言之,這就是執(zhí)政者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甚至直接就把相關(guān)問題歸于執(zhí)政者貪婪自私。
牛黨的代表人物,當時還屬于下層的、急于上位的政治人物,所以在考卷中,就大肆非議執(zhí)政者(也就是后來李黨代表人物的父親)。
在這一輪輪爭戰(zhàn)中,牛黨代表人物雖然處于下層,但是因為表達了社會的普遍不滿,而表達的也非常有水平,所以當時就壓了李黨一頭。
第一,他們并沒有把矛頭指向皇帝,所以皇帝看著他們非議時政的文章,也感覺非常有道理。
第二,他們并沒有一桿子打倒一船人,所以考官看著他們非議時政的文章,也感覺非常滿意。
這樣一來,就是把李黨代表人物的父親(宰相李吉甫)弄得非常沒面子。
據(jù)普遍說法,牛李二黨的梁子,就是在此時結(jié)下的。
憲宗對有關(guān)部門推舉的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的考生舉行考試,伊闕縣尉牛僧孺、陸渾縣尉皇甫、前科進士李宗閔等人,指明并陳述當時政務的過失,都能夠毫無避諱。吏部侍郎楊於陵、吏部員外郎韋貫之擔任主考對策的官員,韋貫之將牛僧孺等人納入成績優(yōu)秀的上第中,憲宗對他們也很嘉許,頒詔命令中書省對他們從優(yōu)安排。
而隨后呢?對于國際的、國內(nèi)的大事,兩黨常常都是各執(zhí)一詞??偠灾?,一方認為應該強硬,一方就認為應該韜光養(yǎng)晦;一方說應該全力解決,一方必說應該適當維持現(xiàn)狀。
類似的分歧,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更難說誰代表正義、誰代表邪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爭斗進行到一定程度,肯定會摻雜意氣之爭,更會摻雜爭權(quán)奪勢的意味。
對于這種事,如果樂觀地看,這就是傳說中的兩黨執(zhí)政啊。
總而言之,兩派互相制約,不論哪一派執(zhí)政,都有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約束他們、監(jiān)督他們。樂觀的看,哪一派官員也不敢在臺上胡折騰啊。
總而言之,兩派互相制衡,一派上臺,另一派就下野;一派工作干得不好,馬上就會被另一派取代。樂觀的看,哪一派在臺上,也會積極工作啊。
而實際上呢,對于類似的制約作用,大家永遠也不要高估。因為面對他們共同的利益時,他們就會達成驚人的默契;面對各種具體的工作,他們會沒完沒了的互相拆臺。
牛李二黨最經(jīng)典的一次沖突,大約是這樣的。
在一次科舉考試中,眾多大佬都私下向考官打過招呼。最后開榜時,總會有許多人落選,而一些打過招呼的大佬們,有點想不開,就就向皇帝揭發(fā)說,整個考試過程,一直都是在暗箱操作。
這樣一折騰,考官受到了處罰;而在李黨大佬的推動下,牛黨大佬也受到了處罰。從此以后,據(jù)史書所說,“從此以后,李德裕和李宗閔二人各分為朋黨,相互傾軋,近四十年。”
面對此情此景,牛黨大佬希望考官也撕破臉皮和李黨大鬧。
總而,那些揭發(fā)你的人,也都曾寫信讓你關(guān)照他們的親朋好友,你可以把這些書信交給皇帝,皇帝一看,自然就知道這是怎么回事了。
換而言之,什么叫整個考試過程都是暗箱操作,無非是因為他們希望考官照顧他們的人,考官沒有滿足他們的愿望罷了。
考官對此說了,我是君子,君子怎么可以公布別人的私信呢?
其實呢,這是因為考官知道,如果真敢把這些私信拿出來,就等于把天捅下來了。因為當時的科舉制度還不十分完善,所以內(nèi)幕一旦被挖出來,難免會讓皇帝感覺,所有的官員都不清不白。
所以這件在牛李黨爭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沖突,就是以一方極盡君子之風的方式結(jié)束了。
總的,在事涉大家共同利益的事上,不論什么黨,也會保持應有的底線,誰也不敢隨便越界。
尋貶徽為江州刺史,中書舍人李宗閔劍州刺史,右補闕楊汝士開江令。初議貶徽,宗閔、汝士令徽以文昌、李紳私書進呈,上必開悟?;赵唬骸安蝗弧F垷o愧心,得喪一致,修身慎行,安可以私書相證耶?”令子弟焚之,人士稱徽長者。
在甘露之變前,牛李二黨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壓,因為當時的唐文宗就非常討厭牛李二黨,而唐文宗的親信鄭注、李訓為了專權(quán),更是借機把牛李二黨的大佬、附屬全部趕出了中央政府。
這時,李德裕和李宗閔各有自己的黨羽,相互之間極力排擠對方,聲援同黨。文宗對此十分憂慮,經(jīng)常感嘆地說:“誅除河北三鎮(zhèn)的叛賊容易,但去除朝廷的朋黨實在太難!”
這時,鄭注和李訓對他們所厭惡的朝官,都指斥為李德裕和李宗閔的黨羽,每天都有人被貶逐。上朝時,百官的班列為之一空,朝廷上下人心恐懼。
我前面說過,仇士良可以對在朝官員肆意砍殺,就是因為這種砍殺,顯然符合牛李二黨的利益;而且仇士良大舉砍殺在朝官員的結(jié)果,就是為了牛李二黨再度大舉復出掃清了道路。
但是甘露之變后的黨爭中,牛黨明顯處于了下風。
因為唐文宗死的時候,皇太子、安王、穎王競爭皇位繼承權(quán),牛黨竟然沒有選擇支持穎王;而穎王就是后來的唐武宗。既然如此,唐武宗上位后自然會優(yōu)先重用李黨;而牛黨只能靠邊站了。
唐武宗時代,大約是李黨最風光的時候,而這也意味著牛李黨爭,已快謝幕了。因為牛黨已普遍靠邊站了,李黨一支獨大,也就無所謂什么黨爭了。
更主要的是,唐武宗也算一個強勢皇帝;所以唐武宗重用李黨首腦,也就是一個強勢皇帝重用一個強勢宰相罷了。
唐武宗有多強勢,我們只要知道兩件事就可以了。
甘露之變中,仇士良牛到了天上,一度有凌駕于皇帝之勢,更可以決定誰當皇帝。但是唐武宗上位后不久,就把仇士良逼得一退再退,最后仇士良只能選擇主動辭職。單就這件事,大約可以看出來唐武宗有多強勢了吧。
更主要的是,唐武宗之所以在歷史上大名鼎鼎,是因為他還干過一件非常牛的事,那就是他對佛教大打出手,成為中國歷史上打擊佛教最大張旗鼓、最轟轟烈烈的四個皇帝之一(三武一宗)。這似乎更可以證明他是一個強勢的皇帝。
面對這種強勢的皇帝,李黨大佬坐在宰相之位上,自然只能以皇帝的助手身份存在。
而且經(jīng)過十多年的反復博弈,在國內(nèi)、國際大事上,帝國政府意見漸漸也算統(tǒng)一了,在這種背景下,黨爭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基礎(chǔ),而這也是李黨可以一枝獨大的重要原因。因為帝國政府在重大事件上,不存在了普遍分歧,反對黨就難以興風作浪了,執(zhí)政黨相對更容易鞏固自己的地位。
更主要的是,唐武宗退位后,他的小叔叔唐宣宗上位了。
唐宣宗是一個極盡傳奇色彩的皇帝,也是一個標準的強勢皇帝,牛李黨爭遂漸漸成為歷史。
當然了,牛李黨爭的復雜就在于,爭論到最后,到底誰是牛黨?到底誰是李黨?歷史學者都會存在了分歧。黨爭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jié)束?唐宣宗時代有沒有黨爭?歷史更存在分歧了。
總的來說,黨爭就是穆宗和他三個兒子(敬宗、文宗、武宗)時期皇帝替換的太頻繁,而且帝國在國內(nèi)、國際大問題上存在太多分歧,才出現(xiàn)的產(chǎn)物。誰是李黨、誰是牛黨?他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jié)束?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知道當時帝國政府拉幫結(jié)派非常嚴重,爭得一地狗血就可以了。
這種爭斗,隨著帝國出現(xiàn)強勢皇帝,隨著帝國在國內(nèi)、國際的問題上有著比較持續(xù)穩(wěn)定的政策,自然就會消除了。
帝國大規(guī)模的黨爭結(jié)束了,而且帝國也一度呈現(xiàn)出中興的跡象,但一切不過是回光返照罷了。
唐宣宗在位13年的時間里,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安史之亂后,大唐帝國最好的一段時間,人們說起唐宣宗時,常常都是拿他和李世民相比的。但是很不幸,唐宣宗剛死,底層叛亂就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21年后,黃巢就殺入了長安城!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