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原話是“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當然有權(quán)術(shù)成分,主要是打感情牌,指望用道德約束諸葛亮走到篡逆這一步。從另一方面看,人死如燈滅,劉備其實也管不了身后事,于是他退而求其次,說這話留一個因果:假如事態(tài)真發(fā)展到那一步,諸葛亮可以擺明說先帝有言在先,這樣大家對奪位的反彈會小一些,諸葛亮也就沒有必要斬草除根做得太絕,更有可能保全劉家血脈。
說起歷史上的“白帝城托孤”,就不得不說說小說演義中的“白帝城托孤”一事了,小說演義中關(guān)于此事的記載和《三國志》中的記載非常相似,演義中怎么寫的呢?在羅貫中先生筆下是這樣敘述的:“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段話與正史中的記載僅僅只有七字只差,然而卻將許多朋友深深的帶入了一個誤區(qū)。在演義中,“君可自取”已變成了清清楚楚的“自為成都之主”?!熬勺匀 痹诮袢丝磥肀揪陀行┖磺澹?jīng)過演義的推波助瀾,這個“自取”在今人看來便是“取而代之”的意思,故現(xiàn)在不少朋友認為劉備托孤時確實有讓諸葛亮取而代之之意。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嗎?顯然劉備不是燕王噲,君王讓位與丞相的歷史也不會重演。
從史書記載可知,劉備是先將諸葛亮與曹丕相比,然后才有:“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語。從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判斷,劉備更多的是在提醒諸葛亮不要象曹丕一樣篡漢!同時,劉備也深知其子劉禪年紀尚幼、暗弱無斷,若諸葛亮自立將無人能夠阻止。所以,劉備之意也有對身后之事,無可奈何之意。
結(jié)尾時再說一句,劉備托孤時是在白帝城,把千里之外的諸葛亮只身一人找來,肯定是留有后手,諸葛亮要是回答不遂劉備的心意,很可能當場就身首異處。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