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僚政治沒有構(gòu)建成熟前,皇帝與太子的矛盾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從初唐到中唐的種種亂象,其實都是由這個主要矛盾衍生而來的。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如果老皇帝不培養(yǎng)太子,太子肯定無法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等老皇帝死后,太子肯定會受亂臣賊子的欺負。
如果老皇帝大力培養(yǎng)太子,就有可能讓帝國出現(xiàn)兩個權(quán)力中心,而太子也難免會蠢蠢欲動的想著提前接班。
基于這種兩難處境,導致老皇帝在培養(yǎng)太子的同時,也會培養(yǎng)一位或幾位親王,用他們來牽制太子。
換一種可以放在臺面上說的大道理就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我多培養(yǎng)幾個兒子,將來萬一太子早逝,其他兒子還可以頂上。
從理論上講,這種辦法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則通常會引發(fā)骨肉相殘的悲劇。
唐高祖李淵讓太子李建成主政、親王李世民主軍,結(jié)果就是親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把太子李建成清理出局,然后強行上位。
唐太宗李世民明知道太子親王并重的弊端,卻依然讓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擁有相當?shù)膭萘?,最后太子和魏王如同仇人一樣不共戴天,太子更想殺掉李世民提前上位,最后這兩個兒子都以悲劇收場。
后來的唐肅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其實也是因為類似原因失敗的,只不過李旦下臺的時候保住了臉面,李隆基下臺的時候還得了個太上皇的尊號,看上去不那么狼狽而已。
按說,唐肅宗上臺之后,應該充分吸取前幾任大唐皇帝的教訓,不玩太子親王并重這一套了,可唐肅宗卻用實際行動證明:在權(quán)力格局構(gòu)筑這方面,自己和前幾任皇帝沒什么區(qū)別。
唐肅宗一方面在培養(yǎng)自己的長子楚王李豫,另一方面在培養(yǎng)自己的三子建寧王李倓。
面對這種情形,唐肅宗的首席智囊李泌就說:“建寧王主軍后,就算他不愿意追求皇位,追隨在建寧王身后的軍頭也不會同意啊,太宗皇帝和玄宗皇帝都是這樣上位的?!?/p>
上欲以倓為天下兵馬元帥,使統(tǒng)諸將東征,李泌曰:“建寧誠元帥才;然廣平,兄也。若建寧功成,豈可使廣平為吳太伯乎!”上曰:“廣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帥為重!”泌曰:“廣平未正位東宮。今天下艱難,眾心所屬,在于元帥。若建寧大功既成,陛下雖欲不以為儲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上皇,即其事也?!?/p>
李泌說的這些話,相信屏幕前的各位讀者都會認為有道理,因為這并不難理解,難道唐肅宗就不懂嗎?
可唐肅宗就是一味的裝傻充愣:“啊?至于嗎?沒有你說的這么夸張吧?”
李泌說這些話的用意不僅是勸誡唐肅宗以史為鑒,更有另一層深意:玩太子親王并重這種套路不是不行,但你要注意形勢。
在唐肅宗上位時,大唐已是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帝唐肅宗暗戰(zhàn)的格局,如果再弄出一個太子親王并重的格局,大唐豈不是立刻又要陷入重重內(nèi)訌之中?
當然了,李泌這話可能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李倓并不適合作為強勢的主軍親王,更不適合用來制衡太子李豫。
唐肅宗左思右想,發(fā)現(xiàn)李泌說的話有道理,于是放棄了讓建寧王李倓主軍的想法。
從史料記載來看,建寧王李倓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親王:他很像李世民,英明神武、剛毅果決,深受大家愛戴,在唐肅宗北上靈武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寧王倓,性英果,有才略,從上自馬嵬北行,兵眾寡弱,屢逢寇盜;倓自選驍勇,居上前后,血戰(zhàn)以衛(wèi)士。上或過時未食,倓悲泣不自勝,軍中皆屬目向之。
但與李世民不同的是:當李倓得知自己有可能被父皇看重,進而主軍獲得牽制大哥李豫的機會時,他卻從未流露出任何試圖奪儲的意圖。
所以當他大哥李豫(唐代宗)繼位之后,給予了李倓極高的評價。
上與泌語及齊王,欲厚加褒贈,泌請用岐、薛故事贈太子,上泣曰:“吾弟首建靈武之議,成中興之業(yè),岐、薛豈有此功乎!竭誠忠孝,乃為讒人所害。使尚存,朕必以為太弟。今當崇以帝號,成吾夙志?!?/p>
但是請大家注意:李豫說“如果三弟還活著,我一定讓他當皇太弟”。
李豫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李倓在唐肅宗時代就被殺了,而且是唐肅宗親自下令賜死的。
既然史書把李倓說得如此優(yōu)秀,他又怎么會被自己的父親下令處死呢?史書給出的原因是李倓受奸人挑撥。
實際上,李倓的死因是他闖入了皇權(quán)禁區(qū)。
唐肅宗為李倓安排的角色是主軍親王,認為他是可以幫忙制衡太子李豫的人,后來雖然在李泌的勸說下放棄了這個打算,卻并未放棄制衡太子李豫的打算。
換言之,就算現(xiàn)在不是制衡太子的好時機,就算李倓不適合制衡太子,唐肅宗在后續(xù)行動中必然會另有安排。
可李倓呢?他不但沒能幫助父親(唐肅宗)制衡大哥(太子),反而愈發(fā)表現(xiàn)得和大哥親密無間。
也就是說,唐肅宗希望李倓扮演秦王李世民的角色,可李倓擅自改動劇本,自行扮演起齊王李元吉的角色。
唐肅宗本就對太子李豫充滿戒備,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自己中意的三兒子又和太子搞在了一起。實權(quán)太子和強勢親王一旦連成一片,皇帝肯定會忍不住問一個問題:你們要干什么?
在正常情況下,實權(quán)太子和強勢親王肯定會立刻分開,然后一二三四五六的解釋一大通。
可李倓倒好,他并沒有任何想要解釋的想法,反而認為是有人在挑撥他們父子三人的感情,于是居然打算清君側(cè)。
什么是清君側(cè)啊?按照書本的說法就是殺掉皇帝身邊的小人??蓪嶋H上,所謂的清君側(cè)就是造反的文雅用語。
從吳王劉濞到節(jié)度使安祿山,他們起兵造反時所打的旗號都是清君側(cè)。
或許有人會說,李倓想殺的是大太監(jiān)李輔國和皇后張氏,這兩人可是公認的奸臣妖后,難道不該殺嗎?
那么問題來了,楊國忠和楊貴妃兄妹是不是奸臣妖后?他們該不該殺呢?
從臣子或后世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千種萬種理由,但從當時皇帝的角度來看,妄殺他身邊的重要人物,你還敢說自己不想造反?
據(jù)說,李倓曾與李泌商量過這件事,李泌告訴他,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因為它就不是人臣應該有的想法,希望你放棄這種打算,但李倓拒絕了李泌的建議。
建寧王謂泌曰:“先生舉于上,得展臣子之效,無以報德,請為先生除害?!泵谠唬骸昂我?”以良娣為言。泌曰:“此非人所言,愿王姑置之,勿以為先。”不從。
和太子關系親密,想要清君側(cè),這樣的人物怎么可能放任他活著呢?如果從唐肅宗的角度來看,李倓之死實在談不上有多冤枉。
但從唐肅宗給李倓安排的罪名來看,卻還是有些冤枉的。
建寧王李倓想要動手清理李輔國和張皇后的行為,在唐肅宗眼里,那肯定是時代的逆流,只是唐肅宗不愿意公開自己父子間近于你死我活的矛盾,所以這段歷史就變得云遮霧罩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誰都知道李倓之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闖入了皇權(quán)的禁區(qū),但是在處死李倓時,公開的罪名卻是李倓試圖爭奪太子之位。
建寧王數(shù)于上前詆訐二人罪惡,二人譖之于上曰:“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鄙吓?,賜死 。
別說后人,就是身為當時人的太子李豫,都不相信李倓會與自己爭位。因為李倓去世后,最傷心的人就是李豫,他損失了一個好幫手。
對曰:“若有此心,廣平當怨之。廣平每與臣言其冤,輒流涕嗚咽。臣今必辭陛下去,始敢言之耳。”
李倓死后,太子李豫因為缺乏安全感,也曾一度想清君側(cè)。
李泌依然告訴太子,你這種思想很危險啊,希望你放棄這種打算。這一次,太子接受李泌的這種建議。
于是廣平王及李泌皆內(nèi)懼。謀去輔國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見建寧之禍乎?”曰:“竊為先生憂之?!泵谠唬骸懊谂c主上有約矣。俟平京師,則去還山,庶免于患?!痹唬骸跋壬?,則愈危矣?!泵谠唬骸巴醯M人之孝。良娣婦人,王委曲順之,亦何能為?”
李輔國和張皇后是好是壞?這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是皇帝的嫡系,他們的各種倒行逆施都是皇帝授權(quán)的,如果沒有皇帝的授權(quán),他們算什么東西?
身為臣子,居然敢指著皇帝最信任的兩個人破口大罵,說他們是禍國殃民的奸臣妖后,誰都知道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注:只因李倓是唐肅宗下令處死的,所以我需要站在唐肅宗的角度,分析他做出這種決定的真實動機,并未評價這種做法對或不對。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