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經(jīng)濟的一體化促使文化正在沖破國家、民族的壁壘。在頻繁的國際文化合作交流中,如何不迷失自我,并向世界展現(xiàn)屬于 中國的獨特文化味,是我們需慎重思考的。
首先我們要對自我有深刻的認識,什么是獨屬我們的中國味?以音樂為例,要認識音樂的“中國味”,需要我們廣泛地接觸、聆聽中國各式的曲調(diào), 辨析我國不同民族樂器的差異,體會悠揚的樂曲中傳遞的文化情懷。
當然,這只是我們認知中國味的方式之一。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diào),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聆聽過西方音樂強烈的節(jié)奏感,感受過西方音樂對于力度、強度的極致追求, 我更能感悟到中國音樂獨有的柔和委婉、細膩淡然。“中國味”的音樂尚虛 無、講韻味,追求空靈的意境,這些教科書上的抽象的文字,在聆聽、比較異域音調(diào)之后變得具體而真切。因此,除了深入探究自身特點之外,接觸各 具特色的同類事物更能喚起我們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加深我們對自 身獨特性的認識。
認識音樂如此,認識其他藝術門類,乃至世間萬物皆是如此。如果我們在認知的過程中僅僅將目光鎖定于所要認知的事物本身,感觸和認知終究是 有限且淺層的,我們會受自身見識、感受所局限,為傳統(tǒng)的觀念、固化的標 簽所左右;而廣泛地接觸各具特色的同類事物,將認知對象放到一個更為紛繁復雜的背景中,對事物間的差異性進行感受和比較,才能獲得對事物最為 鮮活、直觀的感受和認知,才能更為準確地定位認知對象。
而當我們通過比較對事物的獨特性有了深刻感知之后,我們方能獲得動力和方向,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它。認知不是目的,將認知的結果轉化為 實踐,從而進一步尋找、發(fā)展事物的獨特性才是最終的目的。任何不具特性 的趨同注定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想要在文化界限日益模糊的當今世界中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僅僅對所謂的獨特性沾沾自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 要以謙虛、開放的心態(tài)去審視存在的差異,在不斷地挖掘、融合的過程中重 塑出無以替代的獨特的中國文化。
重塑中國味的文化如此,塑造一個獨特的自我也是如此。在比較中尋求自身的特點,在接納、重塑的過程中成就“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