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約656年—約712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唐代詩人。他與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并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優(yōu)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那么下面知秀網小編就為大家?guī)硭沃畣柕摹对绨l(fā)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一起來看看吧!
早發(fā)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
宋之問〔唐代〕
候曉逾閩嶂,乘春望越臺。
宿云鵬際落,殘月蚌中開。
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響細泉回。
抱葉玄猿嘯,銜花翡翠來。
南中雖可悅,北思日悠哉。
鬒發(fā)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萊。
從詩中所寫景物表現出來的新鮮感看來,似為他初貶嶺南時所作。開頭四句,點題中的“早發(fā)”,交代了時間是在“春”、“曉”,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殘月”極力渲染早發(fā)時的景象。這里用以借指從始興縣的江口地方至虛氏村途中經過的高山峻嶺。從詩題看,當時詩人已經抵達虛氏村,村子離動身地點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內,距離廣州尚有數百里之遙,是無法望見越王臺的。宋之問與沈佺期一樣,上承齊梁余緒,講究詞采聲律,從“宿云”二句的鋪張筆法中,也可想見其“如錦繡成文”(《新唐書》本傳)的詩風。
從“薜荔搖青氣”開始的六句極寫賞心悅目的南國景色,鋪排有序,很見功力。前三句寫樹,錯落有致,句中用一個富有動感并充滿了生命力的“搖”字,生動地描畫出了枝葉攀騰、扶搖直上與青氣郁勃、無以自守的情態(tài)。在上三句中,詩人用筆由視覺而到嗅覺,“石響”句更進而寫到聽覺,由泉水奔瀉的“石響”又轉而看到回環(huán)流轉的細泉。“抱葉”二句轉寫動物,這就使畫面更充滿活力,線條、色彩、音響以至整個情調更其動人了。
最后六句指詩人前面的鋪排繪景是為了后面的寫情抒懷。“南中”句使全詩的感情為之一頓,承上啟下。“南中可悅”四字總括前面寫景的筆墨,在文勢上,這兩句稍作頓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轉之勢,并暗示官場的榮辱無常,增強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末兩句的感情直承“鬒發(fā)”二句,并與“北思”二字相呼應。詩人直抒胸臆道:何時能走向返回故鄉(xiāng)的路呢?“行剪故園萊”,與謝朓“去剪北山萊”、王績的“去剪故園萊”同義,都是要歸隱田園的意思。從文勢上來說,最后六句渾然一體,同時又有內在的節(jié)奏。比之于水勢,“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峽,大起大落,“鬒發(fā)”二句江面漸寬,水勢漸緩,至末兩句化成一片汪洋,隱入無邊的平蕪之中。
這首詩用詞的艷麗雕琢與結構藝術的高妙,可以使我們對宋之問詩風略解一二。詩用的是以景襯情的寫法。詩人不惜濃墨重彩去寫景,從而使所抒之情越發(fā)顯得真摯深切。然而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這首詩的價值倒不在于詩人抒發(fā)了何種思想感情,而在于詩中對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繪。詩人筆下的樹木、禽鳥、泉石所構成的統(tǒng)一畫面是南國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無不滲透著詩人初見時所特有的新鮮感。特定的情與特有的景相統(tǒng)一,使這首詩有著很強的藝術魅力。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