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魏國在戰(zhàn)國早期是第一霸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之抗衡,這也僅僅局限于魏文侯到魏惠王中前期。魏國強大并奪得了霸主地位。 曾經以五萬人打敗秦國五十萬人,取得了雕陰之戰(zhàn)的勝利。然而隨著吳起的離開,加之魏惠王對賢才的缺乏賞識,以及國政,國策的失誤。魏國朝政,以及這個國家開始走下坡路。
秦國在同時期開始商鞅后,僅二十年取得了成果,河西之戰(zhàn)打敗魏國。魏國在對同宗的趙,韓國的打壓惹得齊國的注意,于是在馬陵之戰(zhàn),桂陵之戰(zhàn),打敗魏國,這使得魏國國力大損。魏惠王后期問政于孟子,曾多次問及政事以及對外戰(zhàn)役問題,然而那時的魏國已經開始下滑。然而魏襄王即位之時,也是秦惠文王中后期。
而秦惠文王在位期間意在東出,制衡六國。然而此時的魏國更無法與秦國對抗,因此魏襄王時期的魏國已經從當初的一流霸主國淪落為與韓國一樣的二流國家,然而魏國初期的政策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天下大勢??偟膩碚f,魏國本身有很多資源可以用,但魏國君主不用。比如商鞅,張儀,公孫衍等人都是魏國人,然而魏國君主沒有秦國對人才的重視,也沒有秦國國君那樣的膽識。
最終導致魏國逐步沉淪,以至于到了秦昭襄王時期魏國已經沒有了招架之力。跟魏襄王同期的有秦國,秦惠文王,秦武王,羋太后,這不用說了。楚國,楚懷王這個人,絕對不昏庸,他只是貪,尤其在他前期,楚國很強。齊國,經過齊威王的吏治改革,齊國國力大增,雖然他兒子宣王算不上一流明君,但人家家底后,而且有個特別有才的老婆,鐘無艷。韓國,韓襄王,繼續(xù)推行申不害,國力有所恢復。所以,他們與魏國的差距在縮小,并不像戰(zhàn)國初期那么大,我覺得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站的角度不同,很可能是站在了秦國的角度,而秦魏一直不對付,秦國又是一直在變強,秦魏的差距在不斷縮小,秦國又想統(tǒng)一天下,魏軍事實力又減弱,所以給我們一種感覺。
其實簡單點說,魏國有財富,但是沒底氣了。戰(zhàn)國初期的時候任何一國也不會有太過格的舉動,人們會進行權衡自己的作為是不是會引來群起而攻之,所以打了地再退還,或者搞點小動作的事情很常見。要說天下強國秦、楚、齊,絕對有實力,但他們卻連塊肥肉都不敢吃,為什么?就是怕列國誤判,以為你已經舉起屠刀。幾個國家合起來跟你拼命,誰也招架不了。后面齊國安耐不住去滅宋,好大的一塊肉吃的真香,結果如何?五國滅齊。
其實,不是魏國強,很多時候平衡是由真正的玩家控制的。直到魏惠王時期還都到處爭城奪地的進行國力擴張。魏國的軍事力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就算國家曾經積累了再多的財富,然而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魏國想橫也橫不起來了,實則變成了一個富有的弱國。別說吳起已經不在了,就算吳起復活,魏武卒想要重新訓練成軍也需要相當高的時間成本。到魏昭王時期,就完全被秦昭王按到地上按摩,不要問為什么提到的都是秦國,因為翻翻年表你就會發(fā)現,基本上都是翻身后的秦國在欺負魏國。
在魏國北疆,有一個地方叫鄴城,溜達兩步就是趙都邯鄲。那么答案就出來了,如果魏國不強,它可能一直占有這三個地方嗎?如果魏國真表現出強勢,趙、韓、楚能容忍它占有這三個地方嗎?綜上,我認為,此時,魏國又占有天下之士的聚集地,換了你會選擇直接的軍事對抗,還是派一幫士人在列國間瞎攪和?
發(fā)表評論